滴滴金:飲鴆豈能解焦慮

有醫生話:窮人易患「經常焦慮症」;且研究顯示,通脹愈高,焦慮愈大。窮人焦慮顯而易見,衣食住行皆無財不行;通脹愈高,家無恒產窮人愈窮,乃經濟定律,毋須任何研究,道理早已一清二楚。

但醫生為何做研究?當然是認為自己可為窮人治療焦慮,或直率一點,窮人焦慮可能是有利可圖的病症,故高調向惶惶不可終日的窮人說:「唔使驚,醫生幫到你。」

醫生怎樣幫窮人紓解焦慮?斷不會是派銀紙吧!理論上,可使用心理治療、催眠治療、行為治療等手段,「清洗」窮人悲觀消極思想,「注入」樂觀積極想法,讓他們含笑面對貧窮,以畫餅充飢為樂。但如此治療費時失事,更有拖慢醫生發財速度之嫌。所以,最實際還是替病人落藥。

落甚麼藥?醫生當然不能教唆窮人索K麻醉自己,但卻可合法使用各式各樣精神科藥物。此等一樣使人成癮、一樣有危險副作用的藥物,只要醫生認為對病人好處大於壞處,病人又願意接受,便可使用。病人倚賴醫生的藥物而長期覆診,身不由己當上後者長期飯票。

窮人無錢看私醫怎辦?製造輿論迫使政府擴大精神科服務,照顧百多萬焦慮窮人,若成功,醫生亦有「着數」。更趁機推介最新昂貴抗抑鬱、抗焦慮藥物,逼公營醫療入貨,藥廠獲利,對醫生感恩圖報乃屬必然,以贊助出席學術會議之名包遊埠、吃喝、打高球已屬小兒科。此乃醫生樂於從事研究,凸顯香港精神病患滿街,藥廠樂於贊助研究的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