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輸入外勞是時候探討

本欄昨日提到,香港勞動力短缺,怎麼辦?坊間開始有人提出「輸入外勞」,筆者認為社會可以藉此契機,探討這個問題。

輸入外勞是一個敏感的「燙手山芋」,因這項措施會令大部分打工仔擔心飯碗被搶而抗拒,一些政客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撈票」的機會,帶頭起哄反對,令政府左右為難。然而,逃避是不是就等於這個問題不存在?勞工短缺,現已到了影響經濟增長及政府財政收入的地步,實在再也不能視而不見,扮作鴕鳥。

我們可先看看香港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新加坡的做法是:建造業本地員工對外勞比例上限高達一比七,即八個建造工人之中,有七個可以是外勞。不過,僱主要為外勞繳交特別稅款,愈低技術的外勞稅項愈高,每名外勞每月稅項由二百八十坡元至六百五十坡元不等。而且,新加坡政府會視乎外勞學歷和月薪批發不同簽證,以控制低技術外勞數目。

新加坡的做法,是根據其國情而制訂的,與香港情況當然有差別,所以本港毋須倣效。不過,大家看到的是,新加坡政府沒有迴避問題,而是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制訂措施,切實地解決勞工短缺問題。

反觀香港,大家都看到問題,但都諱莫如深。筆者認為是時候探討外勞問題,重點是研究如何在保障本地勞工權益前提下,適量輸入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