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不快樂是進步原動力

俗語說「知足常樂」,但有人認為這句話對社會發展構成危險,因為容易滿足的人,就更易耽誤於逸樂而不求進步,社會發展因此停滯,甚至出現倒退。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指人類因為憂患而得以生存,因為沉迷安樂而導致消亡。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前者是說不因外物的好壞與自己的得失而悲喜;後者說在人民感覺到禍患出現之前,已替他們擔憂,在人民得到快樂之後,自己才快樂。這些話的道理,跟「憂患意識」都是一樣的。

歷史上,很多民族因為知憂患而懂自強,譬如猶太民族、日本民族等,正是憂患意識激發他們的生存意志,並且發展民族活力和奮發精神;日常生活,我們會羨慕別人,或對目前的生活不滿意,對所受到的待遇不高興,這心態是正常的。而正是這種心態,最終驅使我們為追上別人而努力用功。社會發展的過程,往往就是先從不滿意現狀,到力求進步、突破現狀而來的。

過去的香港人生活在風與火的狹縫裏、中與西的罅隙處,在動盪之中長大,懷着憂患意識過活,建基於這個意識,不斷為香港創造成功。過去的香港人並非活於不快樂,而是不甘於享受現下的快樂,希望追求更高更優質的享受。不知足、痛苦,才是創新、進步、追求終極快樂的原動力。

學術機構發現,香港人的快樂指數自二○○七年後首次回升。不過,我不認為香港人現在很快樂,因為現在的情況只是比幾年前好一點而已,這樣就快樂起來,太不長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