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流水:先寵物後市民

香港被稱作「文化沙漠」,港府對文化藝術發展的支持一貫功利先行,劇場劇院本來就不敷需求,但康文署作為主管部門,並沒有讓有限的資源盡量發揮效益。

審計署最新報告顯示,在康文署轄下十三個演藝場地中,部分使用率嚴重偏低。其中大埔文娛中心演奏廳和北區大會堂上年度的藝術活動使用率,分別只有百分之二十九和百分之五十六。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獨坐城樓彈琴唱曲,靠空城計嚇退魏兵。時隔近兩千年,康文署也唱起一曲空城計,卻讓納稅人的血汗錢不見了一大截,足見港官智商並不怎麼樣。

說實在,與其他地方比,本港各區演藝場地條件不算太差,就算難吸引一流演出團體,邀請內地二線劇團或地方小劇種到這些場地演出,應該不成問題。回歸以來,內地來港新移民有數十萬之多,當中愈來愈多來自廣東省以外的其他地方,對這類節目有一定需求,康文署何不「走出去,請進來」?

退一步講,各區康樂設施嚴重不足已困擾市民多年,近的有前幾天葵涌梨木樹邨健康舞班學員與耍太極劍的街坊為爭場地,上演「舞林高手」大戰「太極劍客」鬧劇;遠的有屯門公園內民間曲藝表演團體聲浪過高,惹來投訴不斷的風波。既然部分演藝場館使用率低得可憐,康文署何不免費或以低廉收費,或部分開放給市民使用呢?

港府在施政報告中,連增建寵物公園、為貓狗提供免費絕育服務也想到了,就是沒想過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讓演藝場地真正發揮娛樂市民功效,叫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