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解決塞車從根本着手

政府希望透過「紅加東減」的方法解決三條過海隧道分流問題,但有一些駕車的朋友跟我說,政府解決塞車問題焦點錯誤,此話何解?

他們認為,紅隧塞車問題由來已久,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事實上,很多使用紅隧的駕車人士,他們用了紅隧很多年,已經習慣紅隧的塞車情況,他們也懂得甚麼時候是塞車高峰期,然後自己去調度駕車時間。紅隧的收費一直過低,政府打算在紅隧增加那數元的收費,不僅是杯水車薪,對於一直使用紅隧的人士,更構成不了任何放棄使用紅隧的動機。

無疑,車輛從東隧港島出口前往港島各個地方都非常方便,但東隧的主要問題是,其觀塘茶果嶺鯉魚門道入口的位置非常不便,車輛需要拐過不少路才可以使用東隧,即便降低東隧收費,那區區數元的減價不可能彌補車輛從使用紅隧轉到使用東隧引伸的附加油費,因此,東隧毫無疑問也不會是駕車人士的首選。

西隧持續加價,一直被批評為破壞三隧分流的主要原因。不過,西隧的問題在於它位於港島西營盤出口位置有一個樽頸位,令車輛容易在中上環堵塞,加上那裏是很多過海巴士必經之路,這令堵塞的情況更嚴重,已經不可能再容納更多的車。可見某些叫西隧降價來為紅隧分流的人,明顯沒有顧及現實的路面情況。

其實,討論塞車問題,返回根本,不就是因為香港的車輛太多嗎?如果要從這方面着手,杜絕塞車問題,電子道路收費是否一個好辦法,現在是否應該重新拿它出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