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從政治妥協到發展

緬甸選舉給我們的啟示是改革比革命更有機會,對社會的破壞更小。除非任何機會都不可能,才可以用革命去毀滅一切,期望火鳳凰再生。但革命帶來的破壞,特別是對人的損害太大,而結果卻未必理想,革命成果容易被篡奪,為革命犧牲的人和家庭便是白白的犧牲。

民主的先決條件是妥協,不能讓少數人騎劫大多數,但亦不應以大多數鎮壓少數,妥協是尋求和解合作,在和解合作的大框架內再爭取進一步變化。

這次緬甸選舉,軍政府禁止受刑人士參選,並要求政黨重新註冊,故昂山淑姬及她領導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拒絕參加選舉。但黨內中壯年成員不同意元老的堅拒態度,他們肯定這次選舉不會是自由、公正和包容的,但卻是當前政治的唯一出路,因而另組政黨「全國民主力量」參選。

新黨成員年紀與老黨的領導相差頗大,還有許多年可在緬甸爭取民主,所以他們願意妥協,不像老一輩的死不妥協。結果該黨在選舉中,十個候選人一位當選,取得十六個議席,成績不錯,反映出選舉的政治空間不小,軍隊並沒有把反對勢力和聲音全然扼殺。或許正因如此,昂山淑姬獲釋之後,對軍政府的態度也頗溫和,沒有在選舉前那樣堅拒。

歐美制裁並不足以使緬甸軍政府屈服,主因是緬甸資源豐富,天然氣、玉石、大米、木材等使外貿順差、邊境(泰緬、中緬)貿易旺盛,政府財政富裕有錢建設,今明兩年多個電站落成,民生經濟會有大改善。假若政治和解帶來政治穩定,緬甸經濟還有大發展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