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新加坡河畔的鄧小平紀念碑上刻着他的一句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在鄧小平說出這句名言之前,他最有名的「語錄」是「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可惜這個「貓論」並不是鄧的發明,而是他引述民間之語闡述他的「施政理念」。只是由於其引述,且在文革中當成復辟資本主義的反毛言論予以批判,故這個「貓論」一度成了鄧小平的「代表作」,家喻戶曉也。
直到「發展才是硬道理」出來後,「貓論」隱退,成為鄧小平理論的經典之言、高度概括之言、綱領性之言,這背後有「大氣候」和「小氣候」的因素。
「大氣候」是,經過文革十年浩劫,中國百廢待興、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面對如此局面,中共和鄧小平當年的危機感特重,認為再這樣下去,中國就要「被地球開除球籍」,無容身之地,認為「落後就要挨打」,因此,中國必須推行改革開放,以圖發展。當時中共制訂各種大政方針,講得最多的就是經過若干年奮鬥,中國要發展到國民收入多少多少,要生產翻幾番,要成為「小康社會」、「中等國家」等等,都是圍繞發展速度和計劃而展開。鄧小平對以發展改變落後可說念茲在茲,認為是中國擺脫落後的不二法門,沒有實實在在較高速度的發展,強國富民之路就是空談。
「小氣候」是「六四事件」後,改革開放停滯不前,發生「姓資姓社」的爭論,毛澤東時代「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極左思潮捲土重來,這樣下去,改革開放會夭折,經濟形勢會逆轉,中國會重新走上落後貧窮的老路。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喝停「姓社姓資」爭論,肯定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再次強調只有改革開放中國才能發展,表示「發展才是硬道理」。明乎此,也就能明白為甚麼習近平之前說鄧公「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現在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