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美國製造危機

美國政府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第二期規模不及第一期,但一年內亦達六千億美元。

在第一期之後,美國政府應該退市,把市場過多的貨幣抽掉。但當下反而更增加大量的貨幣供應,使市場上頭寸鬆動,利率低下,目的也只是在刺激經濟增長,怕美國經濟從低增長再回到衰退。

不過,第一期的上萬億美元投放之後,對市場的刺激作用有限,歷時也不長,證明效用不大。在美國之前,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便為對付長期經濟停滯採用零利率的量化寬鬆政策,也無效果。現今美國的利率還未到零,日本不成功,美國又怎能成功呢?

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否有效,在於放出的錢會否投入實際經濟,對投資、生產和消費產生作用。很可惜,美國已非工業化,政策的偏差,把錢盡交付給金融機構,而不是生產者和消費者。

可預料,結果會與第一期相同,錢變成金融投資,一是跑入美國股市(樓市已沒希望);二是跑出美國,不是國際商品及期貨市場,便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市場,如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和中國的第二市場香港,以及巴西、韓國的資本市場,乃至風險較大的外匯市場,如炒賣澳元、加元、歐元、日圓等。

無論錢放出來走進美國國內或國外的金融投機或投資市場,美國國內實際經濟和就業都不會受益,美國的經濟增長還會持續疲弱。

在第一期和日本的經驗教訓下,美國政府還推行第二期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不是為了使金融機構得益,便是希望衝擊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製造混亂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