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首次協商

海峽兩岸隔絕一甲子,能有今日的互動實是點滴漸進而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兩岸尚處於敵對的時代,香港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兩岸間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今日兩岸的海基、海協兩會交流頻密,而國共論壇及海峽論壇亦有無數交流的動力,但回顧兩岸首次交手,實是歷史的開創。一九八六年,中華航空公司的貨機從東南亞返航中,突然脫離航線而飛到了廣州,過去只有共軍駕機「投奔自由」,現卻是台灣的民航機向大陸投誠。當時飛機機師王錫爵因為個人的因素飛往大陸,引起了台灣巨大的震撼,除探究其為何飛赴大陸的動機,亦擔憂機組人員的安危,音訊了無,家人焦慮不已,輿論嘩然。

於是,我坐鎮香港,從大陸媒體捕捉點滴新聞,並把這些消息發回台北。鑑於兩岸敵對分隔,沒有互通的機制,尤其大陸內部封鎖消息更引起台灣的焦慮,而台灣當時亦持「漢賊不兩立」態度,不與大陸官方或其他渠道來往。兩岸因互不往來,在意識形態下的糾葛,更在仇視猜疑的情緒中發酵,在有突發事件時雙方只能僵持着,而無法即時解決。

作為媒體人,當時我每天一篇專題報道事件的發展並力促兩岸接觸,站在人道立場應先放回機組人員,兩岸應在港談判。結果中國民航與華航人員終在香港會面,我每日分析談判策略,預估發展情況,並跟進發展結果,前後整整一個月,每天不斷的專題報道成了政府了解及談判參考之依據,最後一如我報道分析推動的結果,人機終安全釋放,劃下了兩岸交手的第一道痕迹。

事後回到台北《中國時報》報社,進入百多人的編輯部,大家齊起立鼓掌久久不已,實是莫大殊榮,且有總統府官員感激我推動輿論的力量,說明香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