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輸送利益 政府強項

政府又再玩弄數字,謂現時私營醫療保險每年支付九十八億元,只提供百分之十住院服務,過分昂貴,遠較政府每年支付三百七十億元,便提供百分之九十住院服務的效益為低。是故,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梁卓偉認為,政府有大條道理出手調控私營醫療保險,壓低保險公司、私家醫院,以及私家醫生的各項收費,以增加效益云云。

政府的主要手段是不惜動用公帑,以津貼哄騙更多市民購買私營保險。但只要看官對供求關係稍有認識,便不難識破官府胡說八道:投入更多資源,增加市民使用私營醫療的期望,只會推高私營醫療消費,卻不會令私營醫療價格降低。這就是以私營醫療保險為主導的美國,弄致醫療開支全球最高──佔國家總產值百分之十七的底因。

哄騙市民購買私營保險,如同哄騙市民買樓的「置安心」計劃一樣,只會令既得利益者獲得更大利益;市民處於消費鏈最低一環,永遠只是承受、捱打、疲於奔命。「置安心」強迫租樓者儲蓄首期,令市場上期望買樓者增加,政府又不同時恢復興建補貼地價的「居屋」單位售予市民,私營市場的中小型住宅價格怎會不愈炒愈高!最大受惠者當然是坐擁大部分土地、房產的大地主。

同樣道理,政府聲稱的「花招」,不可能駕馭私營醫療保險,前文已經有論述。更多市民連年繳交醫療保險費的利益,只會全數輸送給保險業、私家醫院、藥商、醫療儀器商,以及私家醫生等。真正能幫市民的醫療補貼,就是把擬哄騙市民購買私營保險的公帑,全數投放公營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