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北京圓明園罹難一百五十周年,在當今中國面臨全方位圍堵、列強虎視眈眈之際,隆重紀念這場一百五十周年的國難,本可以喚醒民心,激勵民智。但遺憾的是,這場歷史劫難紀念,卻在和風吹拂下變了味,長此以往,誰還會為國恥吶喊?
紀念活動主題是「和平、合作、和諧」,包括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展覽、中外文化交流和主題晚會等四部分。有關方面說,紀念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勿忘歷史、倡導和平。這些冠冕堂皇的語言背後,其實就是打着和平旗號進行妥協退讓。
一八六○年英法聯軍首次火燒圓明園,一九○一年英法等八國聯軍再度燒園,將剩餘的十三座建築悉數焚毀,圓明園從此成為中國國恥。任何一個參觀過遺址的中國人,都不能不為那種歷史的淒涼和傷痛打動。但圓明園現在印發的英文宣傳小冊子,連「英法聯軍」這個強盜稱呼都刪除了,據說是怕得罪英法兩國,影響外交大局。中國人以德報怨,固然體現大方包容,但何嘗不讓人感覺是卑躬屈膝,忍辱求和?
對國恥的遺忘,似乎成為中國人性格。早前,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將每年九月五日定為《樸茨茅斯條約》紀念日,以紀念一九○五年日俄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斡旋下簽署《樸茨茅斯條約》。當時日俄在中國境內開戰,後來通過《樸茨茅斯條約》對中國東北進行瓜分。日俄戰爭是中國國恥,當年這兩大列強在中國領土上大打出手,無數中國人成為炮灰。對於這樣一段血淚斑斑的國恥歷史,至今還有多少國人記得?美國設立紀念日,與其說是紀念,還不如說是炫耀。然而,最有理由紀念這一日子的中國,為何不設立紀念日呢?
中國民眾早前進行反日保釣大遊行,卻被政府打壓。遊行示威人士不僅不能燒日本國旗,就連手持中國國旗都不被允許。民間提出罷買日貨,政府官員拚命降溫,要求「理性愛國」,甚至表示抵制日貨會引發工人失業,是民族主義,是「愛國賊」,愛國成為一件痛苦的事。
對百姓愛國熱情的壓制,對國恥的選擇性忘記,實際上是自我麻醉,長期發展下去,只會使老百姓在國難面前變成麻木不仁的看客。從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到中美撞機,再到今次的保釣示威,老百姓的愛國激情一再受到壓抑,參與人數也愈來愈少,老百姓到底是變理性了,還是變麻木了?
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周邊的中國人都在作壁上觀,那一刻他們想到的不是國家恥、民族恨,因為那是慈禧的樂園,跟百姓無關。同樣的道理,若有一天新八國聯軍火燒天安門城樓,相信也不會有多少中國人阻撓,反而可能有人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