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重浪。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有關立法會議員資格的決定後,4名反對派議員即時遭港府DQ,繼而引發泛民總辭,激起的震盪持續不斷。有人認為他們咎由自取,也有人認為港府言而無信,中央趕盡殺絕。姑勿論如何,不爭的事實是,這些議員皆由一人一票選舉產生,獲得民意授權,現在民意未能如實反映,民主政治猶如走回頭路;更重要是,議會失去制衡力量,只存在一種聲音,單靠建制派不足以監督政府施政,倒行逆施的舉措勢必陸續有來。
今次的DQ事件,表面上由港府提請人大後由港府自行出手,但實際上誰都知道,沒有中央的旨意,港府根本不敢這樣做。被DQ的公民黨郭家麒明言離開議會心情沉重,亦憂慮香港未來發展,認為此舉對香港造成沉重和無可挽回的打擊,更怒斥林鄭言而無信。誠然,當日講立法會全體議員延任的是林鄭,她還特別強調,全體議員即包括被選舉主任DQ的現任議員,詎料言猶在耳,即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公然推翻說過的話,政府還有甚麼公信力?
然而胳膊擰不過大腿,這也是郭家麒被問到會否提出司法覆核時,顯得舉棋不定、極為無奈的原因。他坦言,從過去的司法覆核經驗可見,即使有法律觀點認為可以勝出,但未到法庭便會由人大釋法;即使取得司法覆核許可亦會有類似情況,認為以個人身份提出司法覆核就如血肉長城。的確,人大先後5次釋法,大部分皆被批評為削弱本港自治和法治;而單是「一地兩檢」司法覆核被高院裁定敗訴,高院判詞便明確指出,人大決定對香港法院具有約束力。僅這一案例,已絕了郭家麒等人申請司法覆核謀求推翻人大決定之路。
香港以健全的法治自詡,一旦連司法制度都無力挽,這除了意味被DQ的4人永不翻身,更意味所有反對派政客若不改弦更張,變得跟建制派同聲同氣,日後從政之路幾近斷絕。事實上,一個健全的議會,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存在,反對派有其重要性和代表性,否則議會失去制衡政府的能力,便同橡皮圖章無異。這同北京當初承諾循序漸進開放香港民主選舉背道而馳,彷彿退回港英政府只委任不直選的年代。這就難怪,連立場較親建制的香港律師會也忍不住發出聲明,指港府有責任清晰地回應有關的法律依據及其影響,以及宣布喪失議員資格新程序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足證DQ令人質疑,甚至令北京大失民心。
須知道,在功能組別、比例代表制等設計下,已確保了建制派的議會主導權,市民僅能透過手上一票,向北京反映真實民意。而按選票數量而論,反對派與建制派一直維持「六四比」,即大部分港人均屬意由反對派代表他們發聲。現在失去反對派的聲音,民主選舉還有甚麼民主可言?港人怎能不心死?難怪有人慨嘆,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反對派既然被趕絕,倒不如到真正自由民主的地方享受人生,甚至再從政發光發熱。移民潮此起彼落,投奔西方民主國家的港人絡繹於途,正是哀莫大於心死的最具體表現。
可以看見,自2016年游梁宣獨風波引來人大釋法、多名反對派政客遭DQ後,立法會直選基本上已變質成有條件篩選;人大的決定更進一步收緊參選門檻,從此只剩下單一政治光譜,議會淪為一言堂,港人無力感愈來愈重,這豈是香港之福?沒錯,反對派逢中必反,為反而反,部分人更公然勾結外部勢力,損害國家安全,阻礙港府施政,令香港浪費大量時間內鬥內耗,這些都是實情,但無可否認的是,只有單一聲音的民主只是偽民主,只會助長獨裁。當世界民主潮流浩浩蕩蕩,香港是否要走向獨裁之路?
更何況,特區大部分建制派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別說去年反修例黑暴大難臨頭各自飛,就說立法會延任後至今已流會3次,人數佔壓倒性優勢的建制派連坐定定開會都做不到。過去他們還可以有反對派這個「敵人」,還可以將自己的失誤歸咎於敵人搗亂,日後沒有了反對派,他們猶如赤身露體置於公眾目光的檢視之下,再無藉口不作為,除了充當舉手機器,他們還有意志反映民意、監督港府施政嗎?最近甚至為了爭奪議會主導權,商界和傳統大黨的暗戰愈趨明顯,更將內部分裂白熱化暴露無遺。
毋庸置疑,中央授意港府出手趕絕反對派,目的是為港府施政掃除障礙,但有利必有弊,當中近七成民意反對的內地港人投票權,以及勢必耗盡財政儲備的「明日大嶼」,肯定必被港府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草草通過,後者更令香港有破產之虞。可以毫不忌諱地說,香港已正式步入議會橡皮圖章化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