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將至,又是孝子賢孫慎終追遠的時候,紅磡等地區總會擠得水洩不通,皆因本港骨灰龕位供不應求,等候上位期間只能將先人骨灰暫存於區內長生店及私營龕場。然而,隨着港府收緊規管私營龕場,不符合條件的固然被淘汰,有心做的亦因為港府審批牌照緩慢和手續繁複而隨時「無得留低」,數以十萬計的骨灰可能頓失安置之所。生亦難,死亦難,香港人,怎一個愁字了得!
香港每年平均有逾四萬人死亡,新增公營龕位卻近乎停頓,儘管港府近年終於知衰,急欲增加供應,但不是興建進度緩慢,就是受到地區阻力而被迫叫停。例如沙田石門骨灰安置所最快也要三年後才落成,僅提供數萬個龕位,根本不能滿足需求;沙嶺墳場興建骨灰安置所的計劃,則因為地區人士反對而被財委會打回頭,令供應不足的問題雪上加霜。
更不堪的是,港府長期對私營龕場放任自流,不監不管,不僅造成天價龕位牟利亂象,更帶來消防和衞生隱患。迫於輿論壓力,當局不得不於三年前推出《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加強規管,所有私營龕場必須領牌,可惜官僚作風死性不改,審批牌照龜行蝸步,至今接獲逾一百六十宗牌照申請,竟然只批出六個;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九成半未獲批的申請中,竟包括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龕場,例如圓玄學院、雲泉仙館等,若然連這類龕場最終都未能獲批,其他小型廟宇肯定獲批無望,屆時數以十萬計存放在該類龕場的骨灰便要「清灰」,到底如何安置?
誠然,食環署有提供暫存骨灰服務,但數量有限,而且部分只提供儲物櫃安放骨灰,情況並不理想;至於存放在持牌長生店雖然合法,但目前百多間長生店合計最多可存放兩萬多份骨灰,始終有逼爆的一天;至於公營龕位的輪候更是大排長龍,動輒等逾四年仍未能上位。偏偏港府一副「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態度,拖延審批牌照也就罷了,更向申請人下最後通牒,揚言今年年底是「死線」,若不能提交所需文件及資料,委員會將停止審核申請。
表面看,「截龍」要求合情合理,申請人若未能提供所需文件而無得留低,責不在政府,但實際上卻是另一回事。業內人士透露,發牌審批過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包括食環署、屋宇署、地政總署、消防處、環保署、機電工程署等,部門各自為政,協調不足,甚至不停更新申請條件,或忽然要求額外補充文件,令申請者無所適從,官僚作風同刁難業界無異。
歸根究柢,造成今日一位難求的窘局,全拜曾蔭權政府所賜。食衞局前局長周一嶽在任期間,公營龕場幾乎「零供應」,造就「陰宅地產市場」風生水起,甚至帶起炒賣歪風,每個動輒數萬至數十萬元不等,比陽宅利潤更驚人。在民怨沸騰下,政府當時拍胸脯保證全港十八區「區區有龕場」,說得天花亂墜,可惜最終不了了之。及後的政府弱勢無能,對私營龕場亂象無法撥亂反正,即使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獲區議會支持的公營龕場選址寥寥無幾;到了現在的林鄭政府,面對特區亂象如麻,對增加供應更是無暇着墨,加上審批拖拉,令問題積重難返。食衞局局長陳肇始無計可施,近期轉而宣傳綠色殯葬,奈何移風易俗難以一蹴而就,成效微乎其微。
生等公屋,死等龕位,生為港人,何其悲哀!沒錯,陰宅一位難求早就不是新聞,而陽宅的情況則更加糟糕。目前公屋輪候的申請宗數逼近廿六萬,輪候時間長達五點五年,三年上樓承諾早就淪為笑話。尤有甚者,公屋落成量遠遠不達標,《長遠房屋策略》訂明二○/二一年度起計的十年內,可提供逾三十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事實只有約廿七萬個單位落成。運房局局長陳帆一方面厚顏承認公屋供應「尚未到位」,另一方面又推說社會人口老化和少子化,公屋平均住戶人數下降成為趨勢,導致投入同樣資源,入住公屋人數卻較以往減少,勢令供應不足問題更加惡化。但人口老化與公屋供應到底有何必然關係,卻始終說不出究竟。
說一千,道一萬,港府庸官當道,施政無能永遠藉口多多,卻從來不肯切切實實下工夫解決問題。單是公屋供應不足,外界不斷出謀獻策,既有要求減省規劃申請等程序,加快建屋進度;又有建議利用現成閒置土地興建公屋,大庇天下寒士。單是本報,便不辭勞苦耗費人力物力替政府奔走覓地,輕易找到大量合適建屋土地,僅未納入發展的新界棕地已有過千公頃,足以解決大部分住屋問題,為何港府統統當成耳邊風不屑一顧,卻天天大呻地從何來而無所作為?
說到底,人的因素第一。香港所有問題,皆源自港府為官避事、不思進取、胡混度日。難為林鄭還理直氣壯表示不介意香港被深圳爬頭。別人是知恥近乎勇,她卻是不知醜字怎麼寫,香港沉淪,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