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撤辣招挽樓市 振興經濟邁一步

中美貿易戰、反修例暴潮以及世紀肺炎接二連三爆發,本港經濟疲不能興,各行各業危在旦夕,裁員潮結業潮陸續有來,相信年底情況更惡劣。《東方日報》為民發聲,早提出撤除樓市辣招以搞活經濟,政府遲遲未採取行動,本報鍥而不捨,各界呼籲,終令頑石初點頭,今日獨家披露,政府將會撤銷工商舖的額外印花稅徵費,為振興經濟邁出一步。

樓市辣招已是過時

回顧樓市辣招由來,當年金融海嘯後樓價狂彈,港府為壓抑樓市炒風,於2010年推出辣招,徵收額外印花稅,之後一再「加辣」,再收取雙倍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買樓36個月內轉售,將按持有期繳付額外印花稅最高達兩成;雙倍印花稅是指購買第二個物業的買家,從價印花稅調升至劃一的15%;非香港永久居民及所有公司購買本港住宅,須繳付15%的稅款。後來炒風轉向樓上舖、商廈,以及車位,政府在2013年2月再出招,非住宅物業亦實施雙倍印花稅。

以香港樓價高昂,額外稅款以百萬元計,政府因此增加大量稅收,以為一舉兩得,故此一直未有意圖檢討。政策制訂需要審時度勢,經濟氣候轉變,需要迅速作出回應,以免好心做壞事,「八萬五」及停建居屋都是反面教材。市場人士指出,樓市因為辣招過辣,失去自動調節功能,交投冷落,有價無市,陷入冰河時期,本報多次強調,樓市是經濟大動脈,樓市活可以帶動多個行業轉旺,現在經濟一池死水,需要活水注入生氣,撤除辣招,激活樓市,讓相關行業受惠,是當前最快捷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

世紀疫潮重創本港零售業,商舖首當其衝,據資料顯示,今年第三季尖沙咀、旺角、銅鑼灣、中環四大核心區內空置舖位數目上升37%,平均空置率高達12.6%,創下新高,其中銅鑼灣商舖空置率最高,達到18%,可說是「慘絕」各區。估計現時全港空置舖位超過4,000間,若再計算商場和樓上舖,數字更加驚人。而港島5個地區甲級商廈空置率亦趨升。購物之都,變了吉舖之城,慘不忍睹。整體供應大於需求,如此情況下,再加辣招作祟,工商舖炒家早已絕迹,真正買家卻步,核心區商舖租售價大幅下跌40%至50%,依然難找人接火棒。

有炒家才需要有辣招,樓市冰封,預計成交跌四成,辣招已完成歷史任務,再堅持便失去本來意義。中央政府在疫潮爆發迅速出招穩定經濟,加大財政寬鬆措施,一橋之隔的澳門,救市率先允許按揭客戶只償還按揭利息,暫停供本。港府不是沒有做,而是做得不夠,不得其法,像早前金管局放寬非住宅物業按揭成數至五成,依然未能扭轉工商舖市場的跌勢。

住宅物業亦應撤辣

本報獲得的獨家消息,由於經濟已經到達危急階段,樓市積弱,工商舖情況尤甚,故此政府決定先從非住宅物業撤銷辣招,取消工商舖的額外印花稅徵費,買賣雙方毋須支付雙倍稅率,預期可以催谷市道,增加交投。業主不用丟空舖位,可以趁此機會套現。長線投資者亦可以在市價較低的情況下入市,一家便宜兩家着。連帶相關行業,包括地產、銀行、裝修、法律服務等行業,亦會因此而轉趨活躍,對帶動經濟走出低谷,有一定助力。

政府是次行動算是回應各界的訴求,雖然委實來得遲了一點。美中不足的是,今次只是半撤辣,工商舖先行,住宅物業依然限制重重。當局一向的態度,是把住宅跟非住宅市場分開處理,前者因為直接涉及民生,被視為燙手山芋,政府態度是斬腳趾避沙蟲,盡量不去觸碰,以免被指助長炒風,阻礙市民上車,引起爭議。然而,辣招已設置十年,樓價依然上升不絕,遍地無殼蝸牛,有意置業者顯然未受惠於辣招,反而要硬食附加稅項,上車成本更難負擔。政府弄巧反拙,反而造就劏房市場,業主既然賣不出去,把單位一分為幾伙,收取租金牟暴利。總之辣招破壞樓市生態,屢屢出現畸形狀況。

為官者應該果斷決策,不應畏首畏尾,更不應抱殘守缺。窮則變,變則通,救市如救人,要把握機會,切忌拖泥帶水,耽誤關鍵時機。最新綠置居及新居屋銷情冷淡,偏低樓價仍乏人問津,反應竟不及一些私樓新盤。市場是一門學問,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更不能一招用十年。撤辣帶來活水,並非洪水猛獸。水能覆舟,亦能載舟,逆水行舟不可行,政府應該順從市場,回應民意,順水推舟,一舉撤辣,讓樓市自然發展,回歸常態,經濟才有望重拾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