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螞蟻金融

螞蟻集團上市暫停,反映着內地金融政策的重大分歧。

一方面,資本集團把金融科技創新與金融的基本監管原則分開,把金融科技創新單純視作技術因素,不考慮其中會否放大了金融的風險。也包含了對市場的迷信,以為科技手段減輕了時間和操作的成本,市場便發揮完美的調節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監管部門和相關人士的看法,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不可能改變金融的性質和由此產生的風險管理問題。資金配置的效率因科技而提升,卻不等於資金配置優化,也不會讓市場完美。金融運作愈是無縫快捷,風險問題反而會加大,更難監控,而且蔓延全個體系,救市更難。

中國內地在早一段時間的政策,為了應對美國的制裁,加大開放,即使金融方面也減少管制範圍和力度。究竟這是否可以解決美國制裁帶來的困難,還在未知之數。中國可以公開放寬制度和程序的監管,卻加強跨境資金的流動管理,實質是放入不放出,問題便不大,但是要小心資本會借漏洞投機和逃逸。

中國今次並沒有被美國迫使開放,而是自願開放,當然背後還是親美的金融主張。可怕的是美元在政經和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之下大跌,中國開放金融,初始時可能吸納熱錢,其後便容易被美國轉嫁金融危機,或牽連受到打擊,變成自招災端。

中央政府的共識,是當前是百年未遇的變局,便不能依太平盛世讓美國來的教科書操縱政策。中國要看、要想、要反思,要有新的理念,以建立新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最為關鍵的金融,更應慎思慎行。過往中央政府的去槓桿化頗有成效,但螞蟻的貸款方式卻可能擺脫政府對金融機構如銀行等的監管,借科技之名,借科技之力,大幅提升融資的槓桿化,擴大系統性風險。

馬雲批銀行是當舖金融,要害攻擊之處是抵押和資本充足率。雖是小額貸款,但化整為零,聚沙成堆,與銀行等合作,會在經濟裏覆蓋廣大,形成壟斷之勢。實際上螞蟻的小貸利息不低,壟斷之勢是集中存款,集中貸款。一是壟斷之後貸款利息會增加抑或減少?二是存款會否挪用作別的貸款用途?三是存貸利息若倒掛,機構怎樣承擔風險?有多少本身資本可供應付風險呢?近年網上借貸平台屢出醜聞,便是監管不力、制度力量薄弱。

螞蟻的借貸性質同屬一類,只是科技手段先進。表現在規模差別,但不是風險減少。大數據豈是風險管理的法寶,可將之替代抵押和資本充足率的傳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