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在側,覺我形穢。深圳剛慶祝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剛得到國家領導人的祝福,國家發改委即急不及待公布首批四十條授權事項清單,支持深圳建設綜合改革試點,目標在五年後基本完成。細看四十條授權事項,不乏與香港正面競爭,甚至說是看準香港來出拳也不誇張。一橋之隔,兩個天地,深圳朝氣勃勃,如虎添翼,香港則連抗疫都要政治化,一味內鬥內耗,除了捱打,還能有甚麼作為?
作為經濟特區,深圳四十年來的路並不平坦,由小漁村到「老翻」和色情事業林立的香港後花園,再到銳意轉型向高新科技發展,跌跌碰碰,摸着石頭過河,好不容易才踏出自己的青雲路。時至今日,別說GDP已超越香港,單是去年就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二千七百家,總量超過一萬七千家,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源源動力,遠非產業結構單調的香港所能比。現在再有改革四十條授權事項出爐,大灣區重要引擎之位固然穩如泰山,擔當大灣區龍頭更是當之無愧。
必須指出,有關改革方案涵蓋廿七項改革措施、四十條綜合授權事項,圍繞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對外開放、科技創新等六大範疇,而且許多方面都與香港直接「搶客」。例如在科技創新體制方面,深圳將實施更開放的人才政策,推進外籍高水準人才簽證、居留便利化,同時授權制訂境外資格執業制度,允許持國際認證的金融、稅務、建築、規劃等專業人才提供服務,擺明不止與香港爭奪外面的人才,直情要吸納現有的香港專才北上發展。
此外,推動具有創新引領示範作用的企業,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並在深交所上市,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平台,推動數碼人民幣研發應用和國際合作,建立大數據中心,設立數據交易市場等,實行金融與科技有機結合;又授權深圳,在國家核定地方債額度內自主發行,允許深圳到境外發行離岸人民幣等。
曾幾何時,香港是全球首選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也是國家最重視的國際金融窗口,但隨着近年政治風波不斷,去年的反修例黑暴更令中央心生戒心,既然香港靠不住,中央另起爐灶便不難理解。繼去年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中央宣布扶植澳門成為金融中心,讓國內外資金多一條出路後,如今又銳意發展深圳金融業,將其戰略地位不斷提升。事實上,早在去年八月,中央已宣布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除了在政策上繼續支持其創科發展,更顯示中央有意將金融重心由香港逐漸轉移去深圳,只是港人自高自滿,沉迷政治鬥爭,渾然不當一回事而已。
當然,衝着香港而來的改革何止金融方面,深圳將研發郵輪旅業,與啟德郵輪碼頭直接較勁。發改委指出,深圳將研究實施經郵輪母港入境的外籍遊客和郵輪團體乘客免簽政策,支持深圳在客運碼頭設置旅客國際中轉區等。可以看見,香港曾經的全球第一貨櫃港地位早就被上海、深圳等城市取代,原以為在珠三角佔重要席地的啟德郵輪碼頭,恐怕亦無法維持獨市生意,遲早步貨櫃港的後塵。尤其是啟德郵輪碼頭本來就門堪羅雀,一旦深圳急起直追,這個耗費八十多億元興建的十大基建之一,想不報廢也難。更遑論除了深圳,海南也迎頭趕上,建設自由貿易港,實現低稅率、簡稅制、零關稅,超越香港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最令人搖頭嘆息的是,港府廢官至今仍是毫無危機意識,仍在奢談擔當大灣區「超級聯繫人」,林鄭甚至揚言不介意香港被深圳爬頭,又指深圳人口和土地比香港多,發展阻力比香港小,擺出香港「愈做愈縮」乃非戰之罪的賴皮模樣。其實,世界沒有魔術棒,深圳奇迹不是偶然,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香港投入創科的資金只有經濟產值的百分之零點七,同深圳的百分之四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慨嘆本港創科發展與應用均出現失諸交臂的情況,總算面對現實,但亦需捫心自問,歷屆政府為推動創新科技做過甚麼?當深圳湧現大批尖端企業,如華為、中興、比亞迪、大疆無人機的時候,港府說了多年的河套區科技園仍然是爛地一塊,這意味甚麼,還用問嗎?
無可奈何花落去。香港名義上是國際金融中心,實際上一直食老本,來來去去靠炒樓炒股度日,若不是大量中資企業來港上市,肯定本港整體經濟更加不堪,難為包括廢官在內的港人一味夜郎自大,自以為無可取替,殊不知今時不同往日,早已風光不再。就像許多盛極一時的歷史名城,香港再不迷途知返,發憤圖強,留下的恐怕只有後人憑弔的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