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缺乏制約

香港反對派議員辭職之後,立法會的政治生態正在大變。

辭職的議員相信不可能再選,即使現時反對派的區議員,亦未必有機會頂替他們出選。反對派現有的政治人物沒有機會參選的話,大多會轉業,退出反對派。縱使有一定的選民支持,群龍無首,也缺乏政治梯隊人物,應該陷於全盤崩潰之勢。

這樣的轉變,或許有助香港政治回復平靜,再沒有眾多的無理政治操作,立法會的立法功能可以恢復。但是,沒有反對派的立法會及區議會等的香港政治體制,能否正常運作起來呢?民主政治需要有反對派,這已是歷史經驗證明的共識。

立法會少了反對派,建制派議員會怎樣作為呢?以往是怠忽職守,連作投票機器也偶有失手,流會更不能完全推卸責任給泛民主派。至於政策的審議、討論亦表現不力,沒有清楚的政策主張與思維,沒法對政府的草案提出清晰意念、論據充足的批評和補充。即使反對派一切以政治掛帥,議政能力和表現都勝過建制派議員,這涉及幾個重要因素。

一是建制派政黨和政團不重調研,不重專家,性質還是與傳統的社團分別不大,距離現代政黨在政綱、政見方面還相差頗遠。結果是有志貢獻社會、熱衷政策的學者專家大多投向反對派,彼得我失,更顯出建制派在政策方面的缺乏能力。這反映着建制派政黨政團和領袖人物之政治取向心態過於急功近利,依附權勢。

二是作為建制派最大的民建聯、工聯會,並不開放,有近親繁衍傾向。正因為不重視政綱政見,不重視專家學者,組織便不是以能力與德行為先,而容易變成任人唯親,着重關係。

三是建制派內有不少山頭,代表不同的利益和勢力。由於不重視政綱政見,難以用統一的政治主張連結它們。現時的支持中央政府、支持特區政府、愛國愛港,都過於空泛,不足以調解不同利益、勢力之間的矛盾。此所以過去反對派可以團結一致,建制派卻是一盤散沙,人多勢眾卻在議會和政策方面無所作為。少了反對派的制約,建制派當權了,則內部利益爭奪會更形白熱化,怎樣可以協調制約它們把精力、時間放在議政上去呢?

缺乏反對派的立法會,若不改變上述3個建制派內部問題,立法會的議政工作難以改善。政府施政少了阻攔,速度快了,可卻缺乏議會審議的制約能力,一直以來特區政府的劣政會增加,遷就既得利益的情況更會惡化,這未必是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