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其咎在誰

醫委會否決放寬海外專科醫生考試後免做實習的安排,引發爭議,立法會各黨派更是群起而攻之,民主黨表示不排除提出私人條例草案,並尋求跨黨派合作,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民建聯動作更快,將於明(十七)日提交私人條例草案,建議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回港執業安排,該黨立法會議員蔣麗芸直言「非常歡迎跨黨合作」。

說到跨黨派合作「整治」醫學界,民主黨與自由黨於二○一四年曾聯合提出多項醫療改革建議,包括增加海外醫生及改善醫委會處理投訴程序,翌年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提出私人法案,增加非業內委員數目,獲民主黨等泛民黨派支持,最終私人法案獲吸納成政府法案;醫學界時任立法會議員的梁家騮醫生反對法案,一夫當關進行「拉布」,由於正值當屆立法會會期結束而令法案「自然死亡」,不過,有關法案在二○一六年新一屆立法會獲得通過。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日前表示,由於修例需時,加上要有共識,現階段可按已通過的醫委會改革,吸引海外醫生回港,未來可考慮引入資歷較淺、未獲專科資格的醫生,在港接受醫學專科學院培訓,相信有助增加醫生數量。她認為去年立法會已通過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將有限度註冊的年期由一年增至三年,相信現有機制可吸引海外醫生來港,當局亦有增加額外資源讓醫管局增聘人手。由此可見,行政立法兩權都不滿醫學界,泛民及建制不約而同要提私人法案修改醫生註冊條例,政府雖然擺出一副不置可否的態度,但是恐怕還是會「樂觀其成」,希望能藉此對醫學界施壓。

泛民及建制政黨不約而同向醫學界開火,究竟所為何事?是不是削弱了醫委會權力就可以解決醫生荒問題?又或者是像某些醫學界人士所講的「為了選舉造勢」?對於立法會有政黨將提法案整治醫學界,身兼醫委會委員、香港醫學會副會長的林哲玄認為,在確立草案前,應先諮詢業界意見,而非純粹從「門外漢」角度構思方案。前線醫生聯盟副主席陳子泰則表示,目前醫療人手不足,主要是因為政黨監察政府醫療規劃不力,沒有及早預防因人口老化而衍生的問題。

醫護人手不足問題由來已久,其咎在誰?是醫學界的保護主義?抑或是政府政策僵化、拖沓,缺乏前瞻規劃?立法會議員不去監察政府的醫療政策,沒有深入調查研究,便以民粹方式與醫學界的「專業自主」抗衡,可以解決得了問題嗎?如果質疑香港的醫學界堅持「專業自主」精神,或者人云亦云般反對「保護主義」,是否也應該以同樣標準去對待其他的專業界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