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界中人「講多錯多」,自製麻煩的例子多不勝數,最新例子是特首林鄭月娥突然拋出八十萬公屋封頂論,即八十萬個單位已足夠滿足基層家庭需要,日後可把大部分新建公屋轉為「綠置居」,有關言論一出,旋即被批至體無完膚。
原因顯而易見,首先公屋封頂論的科學論證存疑,參考房屋委員會多名成員均對八十萬這個數目不知情的說法,就知八十萬公屋封頂論是「靠估」居多,這於事事講求「擺事實,講道理」的社會,完全是不能接受,只會徒添爭論。
若然要知道事實真相,其中一個辦法是讓數據說話,按照早前長遠房屋策略所訂定的指標去分析,預料未來十年興建二十萬個公屋單位,由此推算,公屋數目可望增至九十六萬,若然把封頂數目訂於八十萬,這代表未來要有十六萬個單位以「綠置居」出售,由此引伸的問題隨之出現。
第一,正所謂「物以罕為貴」,未來十年一下子大幅增加「綠置居」數目,市場真的有能力吸納十六萬個「綠置居」?答案顯然是過分樂觀,且有好心做壞事的風險,因為如有大批基層家庭響應號召上車置業,其後不幸遇上經濟逆轉,他們對政府的怨懟,勢必成為社會動盪的根源。
第二,若「綠置居」受歡迎程度不似預期,公屋流轉效應將大打折扣,政府屆時才改弦易轍,重新把大批單位作為公屋,但一來一回的時間,加上政策左變右變,最終將是基層受苦。
誠然,現時公屋輪候冊有近廿八萬人,截至今年中數據,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四點七年,除非公屋輪候冊人數「消化得七七八八」,加上港人置業比例顯著上升,公屋封頂論才有於社會討論的土壤,因此,政府還是回歸現實,想盡辦法去回應市民對公營房屋的多元訴求,並要取得平衡,因為任意「偏埋一邊」,結果肯定是撼頭埋牆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