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號角再吹響 精疲力竭怎行房

男女雙方決定生孩子之前需要調節好身心,以最佳狀態行房才能確保生出健康下一代,若然狀態不佳,乃至身心俱疲,莫說播種質量難保,怕是連房都行不了。內地當下面臨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及養老負擔日趨沉重等複雜社會問題,有專家提議開放讓民眾生第3胎,卻招致群起非議,直指該想法太離地,各種育兒成本、生活壓力不消除,傻瓜才會響應催生號召。

中國社科院專家鄭秉文近日表示,內地60歲及以上人口將於「十四五」後期、即2025年左右超過3億,而16至59歲勞動力人口將從2023年起每年減少1,000萬,情況較「十三五」期間明顯更嚴重。該兩項數據所涉的「人口紅利」概念則被視作中國經濟幾十年來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及會受到生育率左右;說白了,這個社會就是以勞動力人口來養老年人口,只有實現正常的人口更替,才能達致人口紅利的平衡穩定獲取,如果出現人口大幅萎縮,勢將打破這種平衡,對養老金、國家財政造成負擔。

二孩政策 反應冷淡

事實上,催生「三孩」的做法至少在兩年前就已開始,並已上升至「國家大事」,國家郵政總局還特意發布一套「三隻小豬」郵票「試水溫」,進行「多子多福」的輿論導向,結果同樣招致一面倒的批評之聲,因為此前的開放「二孩」政策亦沒甚麽人響應,更遑論生第3個?惟因人口負增長勢頭已現,人口紅利即將不保,是故彼時當局就已開始着急,甚至有地方政府提出了設立生育基金,對不生小孩的「丁克」家庭收取「社會撫養費」的設想,被指是「強制催生」。

為甚麽在國家接連取消計劃生育政策、決定開放「二孩」、「三孩」的利好政策之下,整體生育率不但未如預期有效增長,反而出現進一步衰減之勢呢?說到底,並非民眾不想生,而是生不起,正如有內地媒體指出,在城市養大一個孩子至少需要200萬元人民幣,生活成本之高怎不讓人望而卻步?此外又都上有老、下有少,現時一代育齡婦女大都是獨生子女,雙方父母已有四人需要供養,然後還想養第二個、第三個孩子,豈非自己找罪受?

如果國家能獎房、發錢,解決民眾的後顧之憂,生多幾個孩子亦沒問題,誰不願家族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問題是,這類憂慮與壓力實在太多,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養老社會化,住房現代化,一切都在向錢看,政府早已甩掉包袱,又怎可能再拾起來?這從國家養老政策宣傳口號幾十年來的轉變絕對可見一斑。到頭來人口紅利的好處都讓國家得了,民眾卻享受不到,該保障的亦無從保障,老的少的都需自己養活,哪裏還有生娃的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