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勝負未定 民調先成輸家

今屆美國總統選舉戰情緊湊,至今仍未有候選人承認落敗,但民調的結果錯得離譜,卻肯定是其中一個最大的輸家。

就在投票日前夕,幾乎所有民調均顯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支持率比特朗普領先10個百分點或以上,綜合當地媒體的報道,拜登將以狂風掃落葉的姿態輾壓特氏,但事實卻遠非如此,儘管拜登已有半隻腳踏進白宮,但即使他能拿下賓夕凡尼亞等關鍵州份從而當選,也只是以些微優勢取勝,惟其如此,特氏才得以寄望透過司法程序翻盤。

2016年的大選,民調也是一面倒唱淡特朗普,有報章甚至在開票前就把預先印製好的希拉妮「當選」特輯推出市面;豈料到了4年後的今天,民調機構仍然是眼鏡碎片遍地,特朗普不僅沒有迎來美國總統選舉上「最慘重的失敗」,反而普選票有所增加。不僅如此,被視為特氏鐵杆盟友的參議員麥康奈爾和格雷厄姆,均成功保住了議席。

傳媒偏頗 欠公信力

4年前集體「炒車」,民調機構歸咎調查手法出了問題,包括在採樣上未能涵蓋特氏低下階層的支持者,今次歷史重演,民調機構則乾脆把責任推給選民──由於特朗普的負評太多,支持者們為免承受社會壓力,均「羞於」向調查人員告知自己的真實投票取向。也有民調專家檢討,與其直接詢問受訪者的心儀對象,倒不如了解他們「認為鄰居會投誰一票」,情況就好比昔日的電台烽煙節目,聽眾向主持人講述「朋友遇到的問題」,往往就是自己的經歷。

問題是,民調屢屢失準,真的只是調查方式欠妥那麼簡單麼?看看開票後美國各地的亂象,特粉們群情洶湧,嚷着要衝進點票中心進行「監察」,哪有半點「害羞」的樣子。實際情況是,這些民調大多是由專業機構跟傳媒共同進行的,而傳媒在整場選舉中立場偏頗,早已逾越公正立場的分際,而是自己親自「落場」參與。有調查發現,美國3大電視台過去幾個月的晚間新聞,在報道特朗普時,超過九成屬負面新聞,拜登的負面新聞則只有三成四。特粉們都知道媒體是甚麼貨色,刻意誤導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