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河套區建設

報載在深港邊境的河套區將發展為高科技發展區,設有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區內建築以低層、低密度為主;為減少以汽車代步,或將興建行人自動通道。

在原來邊境禁區範圍內不搞工廠、不搞住宅為主的房地產項目,似乎是一種進步,弱勢和缺乏承擔的特區政府能這樣做,沒有被珠三角的港商或地產商騎劫,頗難能可貴。不過,河套地權屬深圳,或許不顧短期和個別利益,背後有深圳和中央政府的作用。

河套區交通需時建設,作為高科技知識型經濟的地區,採取可持續發展思維事在必然,不這樣做,才是特殊和令人驚訝。步行為主是國際大都會的主流思想,但興建行人自動通道,似違反可持續的思想。

行人自動通道依賴電力,建成後,以河套區的人流而言,使用率有限;河套區範圍不小,多用行人自動通道,規模亦不可能小。或許特區政府的規劃人員以為河套區便應像機場大樓,以行人自動通道來方便旅客,但是,機場大樓是室內設施,就算港島半山的行人電梯也屬於半室內構造,莫非河套區的行人自動通道,也要大興土木,建造一些半室內建築來?

事實上,在規劃方面把區內功能混合,而不是像內地工廠、加工區乃至大學城那樣採取落後的功能分區,區內便不需要長距離來回走動。而稍長距離的,為甚麼不可用自行車呢?既環保也節省物耗能耗,且鼓勵多做運動增進健康,還可用兼具電動的類型,內地生產的便屬既便宜又美觀。步行與自行車結合,正可突出河套區的知識型——綠色交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