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的立法會諮詢,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被問及現行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匯機制應否改變時,仍堅持政府一貫說法:聯匯運作良好,毋須改變。不過,問題於未來一段歲月將揮之不去,被質疑的頻率與力度也會不斷增加。
美元自○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早已變相貶值,令與之掛鈎的港元亦同步弱化,加上美國聯儲局推出前後兩輪的量化寬鬆(QE)策略,等同開機大印美鈔,直接導致大量熱錢向全球流竄,偏偏亞洲的經濟復甦與發展步伐優於歐美地區,令香港這個亞洲金融中心吸引巨額流動性資金。
問題是,預計未來美國復甦步伐非常緩慢,失業率於高位徘徊,歐洲則因歐債危機不斷擴大,陷於泥淖,即使美歐最終能走出困境,恐怕也要兩至三年,才能恢復市場信心。
過去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是復甦期特別緩慢而長,少則三至五年,長則可達八至十年。今次屬於史無前例兼規模空前的金融大危機,期望短期能化解沉重的結構性問題,未免過於天真。換言之,美國次輪QE策略,極可能成效不彰,熱錢無法進入實體經濟,對創造就業的作用有限,反而更多的是流入亞洲的物業及證券市場炒作。
處於這種極不穩定的經濟大環境下,港元在聯匯機制下,利率與匯率的調節空間近乎零,通脹更因為美元貶值而成為未來的民生大問題,而工資則追不上物價的升幅,民怨飆升勢所難免。特區管治缺乏良好的經濟與民生環境,聯匯是否值得付出高昂代價,繼續維持,肯定會長期受到輿論的質疑。
預算案在討論到未來的經濟前景時,難以迴避聯匯的爭議,不能用簡單且不斷重複的說法,為政府的立場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