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第一任特首的「八萬五建屋政策」,是就連港英時期都從未有過的一次嚴重干預房屋市場自由操作的政策。結果是,當年樓價受到政策拖累而大幅下滑,市面頓時出現十多萬宗的負資產個案,香港經濟亦隨着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吹襲,樓市一蹶不振。
當年,某部分市民堅決捍衞自由市場原則,痛恨「八萬五」乃破壞香港樓市的魔鬼政策。於是,政府因應這班自由主義派的要求,停止賣地、停建停售居屋,一切交由市場主導。樓市很快活起來,但膨脹速度也很驚人。及至今日,樓價回到九七年時的超高水平,但整體經濟不復當年勇;市民埋頭苦幹為求安居,但置業幾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相信道理是愈辯愈明的,「八萬五」並非十惡不赦,只是推出的時機不湊巧而已。近年來,「八萬五」政策再一次被民間舊調重彈。有人說,「八萬五」確實有壓抑樓市過熱的功用,但更為關鍵的是,「八萬五」是政府承擔責任、以公帑協助市民置業的利民措施,這個觀點,似乎是為「八萬五」作一個小平反。
香港房屋有三分類:公屋、居屋、私人房屋。後者可放任市場調控,前者政府必須承擔全盤責任,中間則需要政府適度扶持和保障。觀乎政府的壓抑樓市政策,針對私樓市場,降低私樓市場門檻去遷就基層市民,有人就批評政府擺明縮骨,想把市民置業難的責任推給私樓市場,要私樓市場為政府欠佳的施政「埋單」。
這才是擺明車馬干預樓市之作,但就為何沒有自由主義派人士願意出聲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