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餘下任期須正視民生問題:內地改革開放後本港勞動力密集產業北移神州形成本地產業「空洞化」,導致低文化、低技術勞動力的結構性失業,即使大學生也很多都面臨「畢業即失業」困境,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減少;加上分配不公,高地價、高樓價、高租值造成社會財富向地產商高度集中,貧富懸殊加劇;面對人口老化而部分福利政策過時;種種社會公平正義失衡令弱勢群體及部分「八十後」青年怨聲載道,仇商仇富情緒日益發酵,以社民連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和過激路線乘機抬頭。
面對此民生嚴峻態勢,筆者建議曾蔭權在狠抓發展經濟創造就業同時,不妨考慮從調整社會再分配入手,對現行稅制作適度改革,對暴利企業徵收適當比例的累進稅,專門撥入扶貧基金,幫助弱勢群體;同時在立法制訂最低時薪工資時,應在顧及企業生存、發展空間與保障勞方基本生活及尊嚴之間取得平衡,這是改善民生重要環節。
另外,當前樓價與廣大市民購買力嚴重脫節是影響民生之大患。儘管港府近期已推出「九招十二式」及「十四招」組合拳,但仍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策。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曾蔭權應着眼本地樓市健康發展,透過開放邊境禁區,加快舊區重建,發展衞星市鎮及檢討勾地辦法等措施增加土地供應;同時擴大「安全網」即公屋建設,保障低收入而缺乏置業能力市民「上樓」;亦可考慮適量復建居屋,滿足夾心階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