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份雜誌最新一期有這樣的標題:「新上海、新機會:世博在拚甚麼?」未來六個月,全球焦點在上海,香港和其他亞洲城市要靠邊站。不說不知,原來上海已有逾三十萬台商,台灣的年輕人視上海為尋夢和創業的城市,上海的GDP已超越香港。上海到處都是就業機會,據該雜誌說,單金融業就有八十萬「潛在人才缺口」。而透過世博衝擊,上海期盼成為全球最大的綠城市。
當然,這宏願與日前世博園區首個「測試日」的結果有很大距離。當日,二十萬人群展示了「不太文明」的一面,市民未能理解「世博是為了甚麼」。人流失控到處竄,展館玻璃被逼爆,有人鼓譟嚷着:為何中國人不能進入中國館?世博是國際的,是象徵未來的,是展示各國各城軟硬實力和成就的場域,但是,原來一般老百姓仍抱着民族主義進場。
我下周會到世博,這幾天我都在想:我到世博該看甚麼?我在上海應觀察甚麼?我又想:主辦世博後的上海是否會不一樣?香港如何面對「新上海」這個競爭對手?
香港甚少主辦大型國際活動,我們的政府聽到辦亞運要數以百億計的投資,想打退堂鼓;上海為了主辦世博卻毫不手軟,讓城市有最新的硬件,建了九條地鐵線和無數的高速公路。近年上海的城市面貌確實有很大變化,主辦大型活動能促進基建,但能令城市提升人文精神,讓人民的素養有實質改變嗎?可能這就是我到上海和世博希望尋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