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護老服務鬧人手荒 切勿藥石亂投

細說這一屆的林鄭政府,不時把人力問題提出來,有時更與土地短缺相提並論,並經常說香港不缺錢,但缺地方、缺人手。以社福界特別關注的護老服務為例,在缺地方面,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提及預留二百億元撥款購買私人物業以提供社福服務,這方面我是欣賞政府有創新的思維。但在人手方面,有消息指政府正在研究,除了考慮讓資助院舍輸入外勞之外,亦正構思容許「外傭護老培訓試驗計劃」的參與者,可申請轉職至院舍。筆者認為此例一出,勢必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之舉。

外傭轉職 問題叢生

「外傭護老培訓試驗計劃」原意為支援長者居家安老,為期十八個月的試驗計劃,讓外籍家庭傭工免費報讀,以學習多項家居照顧的技能,包括量度血壓體溫、急救、協助長者沐浴及口腔護理等等。但外傭一旦容許轉職本地安老院舍,極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可能又會為紓緩人手荒問題,製造一大堆新問題,得不償失。首先,現時私人安老院舍護理員薪金中位數約是一萬三千元,是外傭規定的最低工資四千五百二十元的三倍,如推出上述轉職政策,勢必有一批接受過「外傭護老培訓試驗計劃」的外傭跳槽成為護理員「搵真銀」,這不但有違原來培訓居家安老的目標,或者由於多了一個高薪選擇,有需要的家庭為了留住外傭,也要被迫拉高外傭薪酬,令很多夾心和中產家庭百上加斤。再進一步來看,一旦外傭薪酬拉高,一些原打算聘請外傭以騰空時間多賺家計的雙職父母家庭,發覺外傭薪金太高,或乾脆辭職或轉兼職照顧家庭,社會反而少了一個本地的勞動力,這倒成為另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

院舍護理員是一種工資低且辛勞的工種,不論是私營或還是政府資助的院舍也好,要吸引新人及留住人手,都要改善薪酬待遇,例如去年政府撥了三億元,為津貼院舍的護理員提升兩個薪級點,本來是一大好事,但不少機構收了政府的額外津貼後卻以財政自主為由留有一手,未有全數用在護理員的加薪上,令前線甚為不滿。另外,推動設立護理員的可持續培訓和資歷認可,亦可增加社會對行業的肯定,以及提供晉升階梯。至於私院人手的問題,按照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由一三年每年批出六百五十一人輸入人手,到一七年的一千五百一十人,增幅超過一倍多。而且輸入外勞不時仍出現中介公司回佣、剋扣工資的現象,確實還有很多問題要當局正視和解決的。

正視人手短缺問題,一定要行正路。政府可能認為家傭本來都是外勞,讓有相關技術的外勞轉職,其工作身份也是外勞,以為可以繞過行之有效的補充勞工計劃,但是這一招「暗度陳倉」,就變相把勞顧會的把關角色同時削弱。勞工界還關注這種中門大開的輸入外勞模式,若說外傭同時懂得煮食和清潔的技能,將來又是否開放外傭可從事飲食業和清潔衞生行業呢?護理行業是一種關懷的專業,護理員要有技能有愛心長者才能得到貼心貼身的照顧,香港人口老化,就算如何推動居家安老也好,護理的人手需求也勢必增加,政府雖要正視人手荒,但切忌藥石亂投,為萬千家庭添煩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