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缺乏迫切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過:「本屆政府在經濟上以破格思維,積極進取,務求為香港開創新局面。在社會民生上,我們果敢地投入資源,着力去解決問題。」這應該是自我讚賞過度,自我感覺過佳,與香港的現實情況有所脫節。

無疑,現時的政府政策是稍有作為,卻是秉承上屆梁振英政府扭轉曾蔭權施政方向啟動之勢,並不是林鄭月娥政府所創。社會民生投入增多,或許最重要的是打破曾俊華依據曾蔭權的方針造成的守財奴局面,但能否解決社會民生問題,還未可知,至少房屋問題日益惡化,公營醫療問題也還未扭轉惡化的趨勢。

陳茂波說財政政策積極有為,投入自然多了。這是香港現時真正的優勢──政府有錢。以往抑制不用,是造成今天眾多問題的主因。一個社會不投資未來,這個社會肯定會落後和百病叢生。

但是,從長期不足來進行改變,迫切性與投入的規模都要大,各方配套也變得更為重要,尤其是香港面對國際形勢的劇烈轉變,以及周邊城市的競爭。財政司司長提出積極有為,在正常時期或許足夠,但在今天的香港,卻需要大有作為,加倍努力才能夠應對挑戰。

財政預算案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是受制於特首的政府施政報告,脫不了後者所定的約束。土地供應短、中期不足,公營醫療困局短期內沒法紓解,並不是特區政府無計可施、沒錢可花,而是思維還未破格,政策還缺乏迫切感。甚至在經濟方面,也絕無所說的破格思維,還是就着既得利益的思維,似乎是循序漸進,實質是拖拉抗拒面對挑戰的根本變革。

於是,依特區政府的思維與步伐,香港在今屆政府任內雖然稍多支付財政資金,但困局的各個方面未必會有紓解,至多只能寄望未來,但政府的所謂投資未來,是用在要處、痛處嗎?

如果不改殖民地傳下來的政務官思維與制度政策,怎樣投入資金也難以有所見效。也於是,當前難有改善,未來投資也未必可靠。香港的發展,回歸後二十多年來每況愈下,今屆政府也還是拖拖拉拉,難以期望有所改變。

或許政府的社福對基層有一定的托底作用,中央政策的扶持援助也可以使香港保持低附加值的發展、基層的就業,但香港社會缺乏發展前景,卻會把人才、資金和機會轉移到外地。市場競爭是不進則退,資源也是自由流動。大者恒大,小者恒小。香港特區政府官員還是缺乏迫切感、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