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內地今年最火爆的賀歲片,相信不少人會說是《流浪地球》。就連遠在北美或歐洲的華人或外國人,都慕名前去感受中國的科幻大潮,而內地更是創下驚人的票房紀錄。相反,當《流浪地球》在香港上映,可能基於缺乏宣傳而掀不起熱潮,甚至只有少數人聽過《流浪地球》的名字,實在相當可惜。
《流浪地球》是改編自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太陽變異後人類合力將地球搬出原有軌道的故事。對比之前美國同類的災難大片來說,其創新之處在於當面對如此滅頂之災時,不再是單單要讓人類坐上太空船離開,更是要帶同我們賴以維生的地球一起推出外太空「流浪」。當中,傳播着近年中國對外宣揚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鼓勵全球團結共同開創人類未來。
從科幻片的技術來說,有人指《流浪地球》是國產科幻片的突破,更指二○一九年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事實上,綜觀整個電影的製作過程,從構建場景到劇情的細節,都是使用國內最先進的技術。單單是對世界觀的背景布局,就已用上三千多張概念圖,而科幻劇情中的重要科學理論,也是透過不斷推敲及修正,才有今天電影中的效果。
除精彩的科幻劇情外,令人注目的更是滲透着富內地特色的生活細節。劇中一句開駛汽車前的警示,「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引來各省市交通部門爭相倣效,在高速公路顯示屏中顯示類似的造句。電影所帶動的熱潮,不僅展現中國對外的世界觀,更將生活文化融入當中,內地同胞深有同感之餘,也讓外國人更理解中國,是一種軟文化實力輸出的表現。
不過,即使《流浪地球》在內地票房如何刷新紀錄也好,香港的成績卻異常慘淡。《環球時報》指出,可能是電影內容與香港文化的差異所致,但我卻不太同意如此說法,認為只是宣傳不足而已。電影第一配角是為港人所熟悉的吳孟達,而第一主角吳京對我們來說亦不是陌生的演員。相反,電影的宣傳工作可謂相當不足,港鐵站和巴士站也沒有許多海報,若不是看到相關新聞,市民也未能得知相關資訊。如此高質素的電影,就此在香港悄悄上映而不受重視,實在令人感到可惜。
事實上,內地和香港的融合不應該只限於經濟上,更重要是雙方文化的交替認同。或許,當內地青年提起香港,往往是對警匪片侃侃而談,有時候甚至會用廣東話打趣說笑:「對唔住,我係差人……」由此反映,影視作品可以是深入民心,同時亦是認識彼此文化的重要渠道。
今時今日,香港仍有小部分人對內地存在恐懼,希望抗拒與內地融合,但其實他們大多對國情一無所知。現今內地許多講述國情實況的影視作品,例如多年前的《蝸居》,又或近年的《人民的名義》,可觀度相當之高,也是提供國情入門的渠道。大家不妨以學習的心態去欣賞內地影視作品,或許會有另一番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