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罪無可逭

侈言「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利民生」的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劣評如潮,然而史上最廢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卻自我感覺良好,諳於自見,漠視民意,莫此為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預算案發表後,以電話訪問了逾五百名市民,問及對預算案的意見,發現有五成人不滿預算案,滿意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四,滿意率淨值為負二十六個百分點,淨值創近年新低,而滿意度評分亦僅得四十三點一分。至於市民對政府理財策略的滿意程度,有五成六人不滿政府的理財策略,更有六成六人認為香港財富分配不合理。

預算案的「利民生」,即所謂利民紓困的「派糖」措施,用了四百億元,厚中產而薄基層,光是寬減課稅和寬免差餉達三百多億元,而對基層及弱勢族群的「施捨」則只有區區幾十億元。至於「N無人士」的需要,政府則繼續視若無睹。巧立名目,投放四百億元搞創科;斥資二百億元購買私人物業提供社福設施,有無官商勾結和助長樓價飆漲之嫌,真是要說清楚講明白。醫療資源匱乏,亦只不過預留一百億元作公營醫療穩定基金。口口聲聲「利民生」,陳茂波究竟知不知道「民生」的意義為何?

自有人類即有民生問題,在春秋時代,在孔子眼中,處處都是亂臣賊子,民生問題極為嚴重,乃有「大同」、「小康」之說,用現代的觀念來看,「大同」與「小康」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途徑,前者是社會主義,後者是資本主義。孟子呼籲賢君要「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那就「內無怨女,外無曠夫」了。辛亥革命傾覆清廷建立民國後,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認為所有的問題歸根究柢就是民生問題,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他說:「民生兩個字,是中國向來用慣的一個名詞,我們常說甚麼國計民生,不過我們所用這句話恐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見得涵有幾多意義的……我今天就拿這個名詞來下一個定義,可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西方社會的民生問題即是社會問題。工業革命之後,機器代替人手,原來的手工業和家庭工業,經不起機器生產的壓力已被淘汰了,社會上忽然增添了數以千萬計原來依賴勞力謀生的人,生活十分困難,生存喪失保障,生計毫無進展,朝不保夕,這是徹頭徹尾的民生問題。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不是到處一樣有民生問題嗎?

在世界發達國家及地區中,香港貧富懸殊稱冠,民生凋敝,只識盈其倉庫,不肯還富於民的政府實在罪無可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