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獲得「世界工廠」的稱號,在外國購物,不少品牌都標示着「made in China」。印度對此大表欣羨,希望成為下一個製造大國,甚至超越中國,為此提出了「make in India」戰略。網民不解:何以不是「made」?有分析指,或許印度政府想對外表明「印度製造」將持續進行,號召外資到印度發展製造業。
印度是個善於顯示宏偉目標的國度,但往往由於其自身實力不足而長期不能兌現。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開始經濟改革之時,就提出「向東看」戰略;如今,印度總理莫迪把「向東看」升級為「向東幹」。莫迪在多個場合都強調「互聯互通」的重要性,印度的「東面」經濟活躍,目前印度與東盟建立了最少三十個對話機制,也成立了不少專項基金;不過,對於資金不算雄厚的印度,這些都是「戰略淨投入」,充其量只能是「畫餅充飢」,對印度經濟增長幫助不大。
如果方向走錯,講幾多戰略都冇用, 印度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市場化改革後,卻把重心放在服務業,妄圖通過服務業實現經濟騰飛,結果忽視製造業的發展。服務業佔印度經濟總量的比重一直較高,資料顯示,二○一六年其產值佔GDP比重為百分之六十一點九,而製造業卻陷入原地踏步的狀況。正當世界各地正為人口老化、勞動人口下降而憂心時,印度卻勞動人口過高,印度適齡勞動力佔總人口比例為百分之六十六點二,超過六十四歲的老齡人口佔百分之六點○九,每年約有一百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
照計,有如此勞動人口優勢,「印度製造」超越「中國製造」並不是夢。然而,印度百分之七十的勞動人口只有小學教育水平,其他數據顯示新的投資在印度出現下滑,經濟搞唔掂,難怪莫迪的支持率不斷創新低。莫迪光有野心而志大才疏,「印度製造」看來又會淪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