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歷史性地將涉及港澳的內容單列成章,不料竟成為港府炫耀政績、掩蓋無能的資本。在一個公開論壇上,港府多名高官誇誇其談,強調「十二五」規劃賦予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上重要功能定位,有助香港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國際競爭力,亦為粵港合作的高速列車開了新綠燈,是利國、利港、利民的重大舉措云云。
其實,地處邊陲、蕞爾小島的香港,一直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共建政後,一度閉關鎖國,香港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重要窗口,是先進技術、外匯的主要來源渠道。內地於上世紀推動改革開放,香港作為中國與國際交流橋樑的地位更加吃重,而在幫助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香港亦不斷充實壯大自己,形成金融、物流、貿易、旅遊等支柱產業,東方之珠璀璨奪目,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
時移世易,中國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香港近水樓台未得月,不斷邊緣化,由一隻會下金蛋的鵝,變成國家的負擔,令人唏噓。老實說,若不是中央政府特別關照,如果不是個人遊政策,香港恐怕衰落得更快。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讓香港擔當一定的功能,固然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一貫支持,但何嘗不是香港淪落、需要特別扶持的反映?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濃得化不開。
多年來,中央政府對港府耳提面命,可惜並沒有起到當頭棒喝的效果,而內地對香港的大力支持,反而令港府變成二世祖,養成高官坐享其成、一味攤大手板的壞習慣,要錢、要政策,幾乎是港官北上的指定動作。香港雖然底子深厚,但抵不住坐食山崩的壓力,港府施政無能,只知向中央求援,將「繁榮穩定」的希望寄託在內地持續輸血之上,這是典型的劫貧濟富,已引起內地民眾不滿。
香港已經回歸,納入國家發展規劃本來是應有之義,不是港府的政績,更不值得炫耀,何況再好的規劃也只是一個規劃而已,知之不艱,行之惟艱,國家希望香港繼續發展,但怎麼做、能不能成功,最終取決於香港本身。問題是,港府向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董建華時代曾提出要發展這個中心那個港,統統淪為笑話,曾蔭權政府將十大基建、六大產業吹得天花亂墜,惟至今十畫未見一撇。
以廣深港高速鐵路為例,作為粵港合作的重點工程之一,多年前已納入國家規劃,廣東方面說幹就幹,雷厲風行,廣州到深圳段早已動工建造,將會於今年建成通車,反觀香港段部分卻一波三折,拖至去年才動工,最快也要在四年後才建成。難為港府聲稱「十二五」規劃綱要為粵港合作的高速列車開綠燈,這哪裏是高速,根本是龜速。其他跨境基建如港珠澳大橋、河套區開發等,莫不因為香港方面蹉跎歲月,拖廣東省的後腿,拖國家的後腿。
鑑往可以知未來。港府得過且過混日子、等收工,無論國家如何支持,終究是朽木不可雕;無論「十二五」規劃多美好,恐怕也不可能阻止香港繼續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