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暴力抗爭不可取

社會運動與民間抗爭的暴力化傾向引起關注,也令看守政府承受愈益增加的政治壓力。繼曾蔭權被社民連示威者的衝擊行動撞傷後,日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出席活動致辭時,又被社民連成員「搶咪」,在在顯示示威與抗爭行動的暴力水平正在升級。

主流政治文化絕對不會認同暴力抗爭,包括用肢體、語言以至塗鴉的方式,一旦越過和平、理性及非暴力的界線,均不受歡迎,香港市民也不會支持這種行為。

暴力抗爭者自有其思維邏輯。通過出位的搶咪及擲物行動,有助吸引傳媒圖文並茂的報道,甚至詳細的描述,可有效帶出抗爭的訊息。用正常方式表達抗爭或不滿,主流社會或傳媒根本不予理睬。

自去年初反高鐵示威,尤其是以八十後青年為主體的激進團體,以包圍及衝擊立法會的方式,高調挑戰特區政府及立法會的政治權威,年多以來,激進群組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每逢重大公共政策出台前後或政府施政有任何閃失時,都會見到一些組織號召衝擊政府官員或立法會議員,意圖扭轉局勢。值得注意的是,抗爭行動的暴力水平不斷上升。

激進有政治市場。適逢選舉年,從區議會、特首到立法會,今明兩年會有三場大選,對激進組織而言,也就有三場大騷的機會,如何加以把握及做好有層次的周密部署,通過提升暴力級數,以帶出政治訊息,既有助推高選舉氣氛,亦有助爭取邊緣群眾的支持。

激進社群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承認暴力不可取,但僅限於抽象肯定,卻以具體否定,繼續部署更多攻擊性的行動,估計問責高官及建制派領袖會持續成為狙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