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基金響警號 金融風險須慎管

交易所買賣基金近年發展非常蓬勃,以歐美市場為例,規模約一萬二千億美元,在全球的股市市值佔比雖然僅得百分之二,但過去十年的每年增幅高達百分之四十,遠超其他投資品種的成績。

交易所買賣基金的投資對象可謂百花齊放,股市指數固然是其主流產品,像以黃金、石油等類商品為投資對象的基金,同樣是投資者的寵兒,主要由於商品市場價格近年升勢凌厲,持有交易所買賣商品基金的投資者均賺個盆滿缽滿。

這類基金能夠異軍突起,當然有一定優勢,以商品基金為例,投資者可以在毋須買入商品的情形下,參與有關產品的投資,盡得商品牛市的好處。從好的方面看,商品市場的參與者大增,令市場更趨活躍,而且這類基金標榜低成本高回報,對投資者來說,自然非常吸引。

不過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高回報的背後一定是高風險,降低入市門檻則令更多普羅投資者平白給捲入了金融風暴的漩渦範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和英國的金融穩定局近日相繼發表報告,對於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迅速發展提出警告,認為情況有如次按產品在爆煲前蓬勃發展的翻版。

報告指出,近年出現愈來愈多複雜和不具透明度的交易所買賣基金,並且採用衍生工具和槓桿借貸催谷盈利表現,若果監管不當,很容易形成系統風險,損害金融體系的穩定及安全,重蹈次按危機引爆金融炸彈的覆轍。

多個國際機構不約而同將矛頭指向交易所買賣基金,情況並不尋常。金融機構會否因此臨崖勒馬,各國監管機構會否因此提高警覺,有待觀察。無可否認,自從經歷金融海嘯洗劫後,各國對於防範高槓桿產品的風險意識已提高不少,但單純提高警覺意識並無實際用處,最重要是加強具體的監管法則,將所有涉及高風險的投資產品納入可監管的範圍,減少金融機構走法律罅的機會。

坦白說,要對付這類市場風險,不能單憑個別國家的努力,需有國際上的共識,各國監管機構對於這些已公布的預警,亦須慎重對待,不可等問題浮現了才着手處理。需知今時不同往日,歐美國家有其本身的問題,新興市場經濟看似蓬勃,但由於面對的通脹壓力日增,經濟體質可承受的衝擊也有限,任何金融危機均不宜再冒險嘗試。

監管機構必須高瞻遠矚,先下手為強,在保障投資者權益和推動金融創新這兩方面做好平衡。可惜近年各主要發達國家在收緊金融風險監管上各自盤算,不肯衷誠合作,若不解決這個死結,期望全球金融市場可免除另一次打擊,機會似乎相當渺茫。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