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湧港產子 無非頭痛醫頭

曾幾何時,港府還聲稱基於「人道立場」,不能對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實行任何限制,但抵不住醫生組織及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再次跪低認衰,同意實行另類「計劃生育」政策。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將以每年八萬八千名出生嬰兒作起點,與業界商討如何分配本地及內地孕婦名額,長遠而言,不排除以立法手段限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

周一嶽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是難得一見的「從善如流」,暫時化解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婦產科「逼爆」危機,也稍稍紓緩公立醫院前線人員的怨氣。但不能不指出的是,這個代價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愈來愈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本來不失為巨大的商機,可惜由於港府目光短淺,各方面軟硬條件都跟不上,只好將部分內地孕婦拒之門外,沒有比放棄商機更窩囊的了。

機會,只會給有準備的人。港府口口聲聲發展所謂醫療產業,但只懂得坐而論道,沒有作出任何準備,所以當機會到來時,只能失之交臂。港府連內地孕婦來港分娩這麼簡單的問題都處理不了,商機變成危機,足證所謂醫療產業只是一句空話。

對於當局臨急抱佛腳限制內地孕婦的數量,公立與私家醫院反應不一。公立醫院前線醫護人手高度緊張,減少服務可謂求之不得,但私家醫院減收孕婦,就意味着減少收入。在商言商,分娩服務目前是私家醫院最賺錢的業務,也是最主要的業務,一旦限制內地孕婦數量,等於斷了他們的財路。再說,私家醫院如何分配孕婦名額,涉及重大利益,當局要學「太公分豬肉」做到家家滿意,決非易事。

更何況,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分兩種情況,一是港人的內地妻子,遲早要來港團聚;二是夫婦俱為內地人士,主要為規避內地計劃生育政策而來,若當局不分情由一刀切限制,勢必造成內地孕婦為配額床位爭崩頭的情況,損害中港家庭的利益。

其實,適度開放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對香港利多於弊。除了分娩服務製造商機,還可以彌補港人生育率長期低下的不足,有助推遲本港人口老化,甚至挽救部分因收生不足而瀕臨被殺的學校,保住部分教師的飯碗。當然,有一利必有一弊,按照港府的計劃,即使維持每年四萬多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限額,數目也不算少,將來是否會對本港的教育、就業、住房、社會福利帶來沉重的壓力,不能不考慮。

以居住問題為例,目前樓市求過於供,樓價狂飆,已經引起怨聲載道,而隨着人口增加,住房緊缺問題可能進一步惡化,房價將長期居高難下。沒有安居,就沒有樂業;沒有樂業,就沒有社會和諧,港府有沒有未雨綢繆,及早準備呢?所以說,限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數目只能解決眼前問題,如何制訂長遠的人口政策,才是最大的挑戰。

當局知驚補鑊,看似從善如流,實際上仍走不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本屆政府因短視埋下的人口「地雷」,終將成為下屆政府的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