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肆虐,全球經濟驟然停頓,掌握着各地貨幣及監管資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期明言,今次世界經濟將遭受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恐怕要等到明年才見復甦迹象。就此,有意見認為,內地應參考歐美日等「直升機撒錢」式挽救企業及刺激民眾消費。不過,若以國情而言,內地反而可趁勢將「消費升級」,融入科技較純粹大水漫灌來得明智。
有調查指出,伴隨着全世界工廠停工、學校停課,以及商店停業,使近27億打工仔受影響。其中,12.5億人面臨之風險格外大,主要分布在酒店、食品服務、製造和零售領域,佔全球總勞動人口近四成,恐令今年世界貿易縮水13至32%,影響為史無前例。
面對如斯重大的災難,單靠派錢確實未必能百分百挽救經濟,尤其是中國人一向主張「積穀防饑」,傳統教育「節儉是美德」,若只向民眾派錢,或許部分會儲起來,能得到的經濟效益未必符預期。相反,如今疫情催生「宅」經濟,即所謂網購、網上教育、在家工作等新生活方式崛起,倘能善加利用大數據、數碼科技,甚至發行數碼貨幣等新經濟工具,或許可真正將救市所花的金錢落入實體經濟運轉,將乘數效應最大化,這才是救市所需的創新!
觀乎目前全球各地救市,最主要的精髓莫過於企業不倒、就業不差、消費不減!因此,不少政府選擇「直接注資」,務求穩住局面,惟這顯然是治標不治本,一旦疫情持續更長時間,再多的注資也會不勝負荷。若疫情完結,注資恐淪為覆水難收的困局,過去十多年的放水已證明,資金易放難收,怎解決債務過度膨脹的難題?就連經濟學家也束手無策。
簡而言之,怎樣以最慢的速度發債而有效率地救市,將成為今次全球格局大洗牌的關鍵!其實,內地在數碼支付早有優勢,民眾亦樂意採用。這樣一來,消費券起了重大作用,因大數據可估算到民眾花錢意欲。若配合數碼貨幣,則會令整個「消費升級」變得完整。事實上,內地早有研究由官方發行數碼貨幣,經過今次疫情,隨時順理成章地搶先成為全球示範單位!透過網絡精準落藥,將可減低純粹大水漫灌的副作用。
展望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全球形勢必因疫情而轉變,最終誰的債務增長較慢,誰的貨幣就更具保值作用,話語權必然更大。綜觀環球,幾無經濟體着力善用科技救市,而內地則大有條件及優勢,實可大派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