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大蕭條,商舖市道首當其衝,預示經濟景氣持續插水式轉差,在一環扣一環下,住宅樓市實難逃一劫!既然港府能急市民所急開倉派錢,為何不把握時機為樓市撤辣?試問樓市一冧,經濟能再承受這重大打擊嗎?再派錢管用嗎?只要樓價大跌,政府賣地收入就斷纜,何來資源支持龐大的公共開支和救市紓困措施?坐以待斃到底是誰之過?
當前零售市道之差,肯定衰過○三年沙士,一則今次疫情出現前半年,零售業已備受社會激烈動盪衝擊;二則今次疫情帶來的停工、停市、停學規模更嚴重;三則是來自民眾被迫網購,對傳統零售業的創傷是史無前例。
有物業代理指,四大核心區舖市空置率現時已增至近一成,料到了第三季更可能飆至一成三左右,「吉舖」數目近九百家,挑戰紀錄新高!要知道,整個零售業貢獻一成半就業率,開舖投資額亦大,當舖市進入「冰河時期」,不但反映商用物業市道萎縮,就連就業及整體固定資產投資氣氛都大受影響。一環扣一環,當不少打工仔丟掉飯碗,到最後就是住宅和租金都骨牌式倒下。
雖然銀行如今有措施協助業主延供本金,部分業主亦願意減租,但企業當前最嚴峻的問題是收入欠奉!在幾近沒有入息下,減租、減息、減稅的急救作用實在有限。只要及時撤辣,就可助業主套現或加按,釋放流動性,既可刺激市道、穩定人心,企業又有收入供周轉,反而可令逾百萬供樓業主可繼續還款、銀行生意長做長有,才是扭轉當前劣勢的有力板斧,經濟自可走出疫潮!否則企業被迫倒閉、客戶斷供,最終還是銀行股東受累,甚而影響到金融市場體系穩定性,後患無窮。
再者,撤辣的意義不僅在於抗疫救市,還在於港府長遠財政狀況,皆因若樓市爆煲,調整周期不會一、兩年就完結,當佔港府整體收益達兩成的賣地收入大減,就意味着結構性財赤危機驟至,再加上人口正急速老化,長遠如何承擔龐大的公共開支?
如今全球央行都積極部署放水減息救市,不是不知道有代價,而是清楚了解社會承受不起經濟崩圍的衝擊。香港經濟如今面臨水浸眼眉的困局,港府卻偏要逆潮流而行,難道要拖到樓市狂瀾既倒才急着慌忙補鑊?只怕最終藥石無靈、欲救無從!港人即使能避過瘟疫,亦恐怕難避過港府一手釀成的經濟大災難,全城攬炒,莫非就是香港的人為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