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結構依舊的單一,就靠源源不絕的內地需求延續表面風光。可一場貿易戰、一場極端的本地社會動盪,再加上一場嚴重的瘟疫,令內地客源斷纜,香港經濟發展長期失衡的惡果湧現,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百業蕭條,深陷衰退境地。港人辛苦百年建設的國際大都會,就拜港府不思進取、甘於沉淪,致如今落得不堪一擊,前路茫茫!
近兩年內地經濟受貿易戰打擊,對外需求增長放緩,再加上自去年六月以來香港社會動盪,兩地關係倒退,旅客大減,內地客尤甚,致使旺區吉舖湧現,小企業固然難捱,就連具財政實力的連鎖零售企業亦要大削分店和裁員保命。沒料到今年以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將旅遊零售業推向絕境。
保險業監管局的數字顯示,去年第四季內地客來港新做保單保費按年急跌45%,並拖累第四季香港長期業務新做保單保費跌19%。無論是保險、旅遊抑或零售業,這些年都習慣食「便餐」,側重內地的單一客源,並未有推動多元化發展,致如今陷困境,正是整體香港經濟長期發展失衡的寫照。
以保險業為例,這些年專做內地客的壽險業務已不愁客源,其他險種就少去研發,結果其他新險種的產品發展落後同區競爭對手,在創新科技應用、全球化市場發展就更加落後於人。行業的專業度和競爭力皆停滯不前,以致相關的專業服務如精算、法律等專才逐步流失,區域保險樞紐的角色不斷褪色。業界固然須要反思發展策略,港府的產業戰略失敗,以為有大靠山可以長食長有,唔使用腦飯來張口,打跛腳都唔使憂,結果換來今時今日客源一失,百業皆無以為繼的境地。昔日香港重視國際化、多元化發展,無論資金、人才,都能海納百川,是不折不扣的聚寶盆,如今這種優勢已蕩然無存。
面對當前逆境,港府向企業提供援助。但始終商業社會,長貧難顧,更何況公共財政壓力不斷增加,誠然難長期打開口袋支援企業,最終企業還得要靠自己走出困境,別奢望靠庸官打救。
內地固然是大市場,但企業和行業發展亦須講求風險管控和平衡發展。其實除了包括內地的境外客源外,若認真深耕七百萬人的內部需求,發揮潛力,絕對是企業應對外來挑戰的有力後盾。國際化是香港的獨特優勢,各界得努力維繫固有獲國際認同的市場機制,並放眼全球。謹記「國際化」之基一失,香港與內地其他沿海城市分別不大,競爭力又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