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掀競爭 金融監管須平衡

繼香港獲發牌的虛擬銀行開始陸續試業,區內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近日亦就虛擬銀行發牌接受申請。藉着推動普惠金融,確可帶動應用金融科技的需求。惟始終虛擬銀行與傳統銀行的監管要求不同,消費者亦須了解兩者的分別,以選擇合適的服務;而監管部門更須把好大關,定時檢討網絡安全及打擊金融罪行,確保監管與時並進,切勿急於求成!

香港金管局至今已發出八個虛擬銀行牌照,其中首家已在上月試業。新加坡亦加緊推動虛擬銀行發展,近日收到21份牌照申請。顯而易見,金融科技應用是大勢所趨,無論港、星當局都積極拓展,冀能成為區內的領頭羊。

虛擬銀行主要提供零售銀行服務,不設最低戶口結餘要求或徵收低結餘收費,亦不會設有分行,只有實體辦事處作為主要營業地點,以處理客戶查詢或投訴。由於客戶只須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網站辦理開戶,便可使用存款、貸款等銀行服務,虛擬銀行可望節省租金及人手開支,從而以較吸引的存款息率與傳統銀行競爭。

至於在經營上,彼此之間亦有區別。傳統銀行會利用客戶提供的個人資料、資產和信用紀錄來評估客戶的信用情況,再經多重開戶的審核,才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但在虛擬銀行開戶,過程較簡單便利,亦意味客戶審批的門檻較寬鬆,方能做到「普惠」。

從客戶的角度看,虛擬銀行確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在沒有分行之下,若不熟悉應用網絡,提存款項可能都會感到不便,且銀行營業初期只有簡單的服務,不會覆蓋至其他金融範疇,如股票、外幣、保險等。

香港的虛擬銀行與傳統銀行一樣,客戶可獲最高五十萬港元的存款保障,但始終網絡世界僅靠數碼識別,客戶須謹慎保存個人資料,免招損失。虛擬銀行本身亦要設法監察資金動向,免被利用作為洗黑錢等渠道。新加坡到今年初才處理虛擬銀行申請,明年開始服務,也許亦是出於對風險的考慮。

世事變幻無常,但變幻才是永恒。銀行業作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傳統產業,面對新經濟的興起,金融科技一日千里,傳統銀行亦必須要迎來革新,未來銀行業的信貸評級差異性亦會隨之增加。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既要在金融科技應用方面的適時發展,亦須確保在監管基建及執法上作出配合,否則一次的信用失誤,足以打擊信心,造成「十年怕草繩」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