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美上周五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但金融市場短暫亢奮後,明顯已回歸現實,開始擔心協議僅屬權宜之計,就中方而言,先應付農曆新年的龐大肉食需求及緩解通脹過急;對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說,更需要一紙協議作為爭取連任的籌碼。在雙方仍有機會「反枱」下,廠商恐一去不復返,香港出口難重拾光芒。
數據顯示,香港十一月港口貨櫃吞吐量為151.8萬個標準箱,按年跌7.4%,已連挫22個月;今年首十一個月吞吐量累計1,680萬個標準箱,按年挫6.2%,意味上月跌幅擴大。根據往績,只要再跌三個月,就會追平一四至一六年的史上最長跌浪。由於目前聖誕訂單已付運,農曆新年前後又是淡季,故業界已打定輸數,今次跌浪勢破紀錄。更堪憂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欠缺V形反彈的理據,就算跌勢最終停止,也可能是長期低位徘徊。
今次香港出口寒冬,除自身競爭力下降外,中美貿易戰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關乎全球供應鏈徹底轉變!事實上,當上周有傳聞指,美國可能削去所有先前加徵中國的進口貨品額外關稅稅率一半後,讓許多忐忑不安的廠商為之振奮,明言若消息屬實,將可擱置搬廠計劃。然而,最終落實的只是對總值約1,200億美元中國貨品關稅稅率由15%降至7.5%,其餘約2,500億美元貨品稅率依舊是25%。如此杯水車薪的寬減,相信只會對中國經濟帶來約0.05個百分點的正面影響,對廠家而言,更是一盆冷水,在前景極不明朗下,搬廠計劃不但未能推遲,反而恐加速進行。這預示着供應鏈更新是大勢所趨,東南亞勢成為新的集散地,香港出口地位將持續江河日下,問題僅是下跌速度而已。
再者,根據中美協議,中國承諾明年購買約4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但以一二年及一四年進口287億美元的高峰值來看,要進口如此龐大的額度仍較困難。中方亦承諾在未來兩年增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與服務,反映明年和後年從美國的進口總值將增長56%左右,對美貿易順差會顯著收窄,二一年後甚至可能縮至1,000億美元之內。在這情況下,商家們更須嚴控成本,香港貨櫃處理成本不但較高,更實行聯繫匯率,若美元保持堅挺,自不然受到打擊。
雖則說進出口貿易佔香港經濟比重已由一四年的19.1%降至17.2%,但無疑仍是重要支柱之一,目前出現結構性轉變,加上社會動盪,試問其他範疇能否填補?當下經濟寒冬殊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