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十年倍數增 監管不力最難堪

今天除夕,除了一九年即將過去外,更深層意義在於由一○年開始的整數十年完結,明天是雙重開始。縱使港股在本年最後一日僅半日市,惟新股市場異常熱鬧,不但多家企業正招股,同時也有股份首日掛牌,印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依舊牢固。不過,回看過去十年,新股質素大幅倒退,若依然故我,加上社會動盪礙及信心,必淪溫水煮蛙,最後欲救無從!

港交所數字顯示,今年首十一個月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2,739億元,按年增半成;過去十年共有1,304隻新股來港上市,累積集資逾2.34萬億元,而截至十一月底止,上市企業2,436家,較過去十年勁升逾倍。市場亦估計,今年香港新股不論在數量和集資額都繼續「雙冠」全球,全年上市企業約160家,集資額逾三千億元。

可惜的是,今年整體新股跌多升少,跌穿招股價的比率近六成,當中逾一成更累瀉超過50%。在在反映香港雖貴為全球「吸金王」,但十年過去目光愈益短淺,重量不重質!當中不乏招股時反應熱烈、充滿概念的股份,惟上市不久就業績走樣、長期停牌,至今更有除牌危機,拖累散戶損失不菲。再者,不少內地民企,尤其地產業債台高築,它們赴港上市無非為了增添名聲,加強再融資能力,掛牌不久就急不及待發行美元債,用意昭然若揭,倘若還債出現問題,更索性押股「填氹」,實實在在是逐步損害香港金融中心聲譽。

相比之下,十多年前未發生金融海嘯、香港經濟剛走出「沙士」陰霾的○三至○七年,反是優質新股上市高峰期,諸如騰訊及一眾中資金融股,投資者若持有至今,相信獲利甚豐。

面對新股質素每況愈下,監管機構竟能盲目過關、沒人須問責,到了近期才後知後覺,高聲疾呼要嚴厲打擊「殼股」、「老千股」,惟遭勒令退市的企業比例仍遠低於美國紐交所,良莠不齊之嚴重實在枉稱「紐倫港」,恐是夜郎自大而已。試問經常請君入甕的市場,長遠怎得投資者歡心?

更奇的是,本已遲鈍的監管機構在備受指摘後,結果在去年修例,為原先堅決反對的「同股不同權」企業開綠燈,允許新經濟股及暫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股來港上市,美其名是與國際接軌及開拓優質大型新股來源,實際是自打了一大嘴巴。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是法規完善、擁有國際投資者作基礎,惟過去半年社會動盪不斷,根基早已被動搖,若監管機構繼續只求眼前利益「谷數」,未來十年必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