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賴債續惡化 企管變革不容拖

內地近年經濟增長放緩,加上倚靠債務槓桿推動經濟的固有模式效用漸減,副作用開始浮現。有報道指,經濟總量位列全國「三甲」的山東省,遭遇史無前例的信用風險衝擊,年內債務違約額創新高,惹起市場對企業過往互相擔保借貸而「火燒連環船」的擔憂。面對內外環境複雜多變,為挽回市場信心,改革企業管治已刻不容緩,否則只會加劇走資壓力。

據統計,山東省年內新增債券違約本金規模逾108億元人民幣,為各省中排名第四。原本個別債務違約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宜,債權人撇帳就是了,惟今次惹人憂慮的是背後結構,尤其企業互相擔保恐觸發骨牌效應。在經濟好境時,「拍膊頭」確實能將槓桿極大化,惟一旦逆轉,就須反過來付出幾何級數的代價,並形成「十個茶煲九個蓋」的惡性循環。再者,企業債務一向透明度低,金融機構在現況下豈敢借貸?難道不怕一借無回頭?更何況即使是目前看起來營運優良的企業,也難以考查背後有否擔保危在旦夕的「同胞」。

隨着互相擔保的問題被陸續揭露,市場對地方企業的信心必遭嚴重打擊,影響「債冚債」難度,使危機加速傳播。就山東省而言,雖然經濟總量僅次於廣東和江蘇,但今年首三季經濟增速僅5.4%,為全國倒數第四,僅高於吉林、黑龍江和天津。其經濟結構又以重型工業國企為主,它們正是貿易戰受害者,致使今年首十個月的工業企業利潤按年急挫15.5%,大幅弱於全國的2.9%跌幅,而且因營運效率低,要「大船轉彎」配合改革轉型甚難。

值得留意的是,該省截至九月底不良貸款率為3.56%,顯著高於全國商業銀行的1.86%,融資能力不但被削弱,令人憂慮的是豬價飛升導致通脹飆至4.5%,接下來仍有春節因素,使央行救市受掣肘,短期融資利率難大降,將進一步考驗企業抗逆能力,潛藏隱憂實在不輕。

面對企業管治呆板,內地政府處境兩難,尤其每年有大量畢業生投身社會,必須新增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惟增加職位殊不容易。為了避免企業倒閉潮,官方開始容許「美式破產」,即讓企業在法院的保護下進行重組,先求存再償還債務,以免突然人去樓空,引發潛在的社會動盪和大規模裁員。

不過,上述皆是「治標不治本」,債務問題確實需時解決,惟有危亦有機,這亦是推動企業改善治理、增強透明度的良機,從根本上恢復金融機構的信心,能否成事就考驗當局的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