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公布上月消費及生產物價指數,兩者走勢繼續背馳,前者按年升4.5%,創近八年最高,後者則按年跌1.4%,為連降五個月。數據反映消費者需要捱貴肉,而製造業則經營艱難,貨品出廠價格持續不振,盈利受壓倒過來又會礙及打工仔薪金,影響消費意欲,形勢相當嚴峻。短期而言,應對方法是令肉價回落,給予減息空間,背後核心就是貿戰須停火!
若細緻地看,上月內地消費物價指數升幅超預期,主因是整體畜肉類價格大幅推高通脹約3.27個百分點。若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核心通脹其實僅1.4%,反映內地整體消費需求疲弱,只是民眾無奈地要增加食物開支。為針對情況,內地近期已放寬全球多個地區的肉類進口限制,又免去了美國豬肉及飼料大豆的額外關稅,用意顯而易見,亦是當務之急。
不過,由於農曆新年始於明年一月底,物價無可避免會再被搶高,預示通脹最快也要明年二月才有回落空間。這樣看來,央行短期減息救市機會不大,凸顯出矛盾所在,就是由「生物」衍生出來的通脹,遇上由「死物」引發的通縮,怎樣有序地妥善化解,關乎來年經濟增長前景!
一般來說,農曆新年過後是製造業傳統淡季,亦是廠家選擇關門大吉的高峰期,資金周轉迎來重大考驗。然而,受制於消費物價指數遠超過官方定下的3%警戒線,若目前貿貿然減息,勢必刺激通脹升得更急,引發市場對滯脹的憂慮,尤其涉及食物這類必需品,如果民眾因而減少其他消費,只會形成經濟惡性循環,風險實在太大。不過,若不盡快減息紓緩企業債務周轉壓力,工廠一旦出現倒閉潮,又會引發社會失業等生計問題。
更重要的是,上述矛盾的嚴重程度已迫在眉睫,絕非誇誇其談,觀乎內地近期披露的其他數據,在在反映問題激化。消費方面,作為「龍頭」的汽車銷售上月續挫,幾乎肯定今年「埋單」連跌兩年,即民眾對非必需品的需求持續減少;生產方面,上月以美元計的出口意外下跌,顯示連歐洲及日本等貿易夥伴需求也弱。
要處理矛盾,關鍵在於提振「信心」!除了加大進口肉類緩和價格外,更要爭取本周或最遲農曆新年前,與美國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以期安撫民眾及市場信心,再配合央行於農曆新年前後放水,廠家才肯多捱一段苦日子。一言以蔽之,今次中美貿易談判的結果絕對至關重要,一旦再「反枱」,幾可肯定「冷戰」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