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下,中國的製造業備受打擊。剛公布的十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數據令人失望,在在說明情況之惡劣。難怪當局對未來五年的經濟要求,僅是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反映挑戰何其嚴峻。面對這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所謂「先安內而後攘外」,中國必須加倍做好民生基本步,才有條件在經濟上與外國抗衡!
○八年金融海嘯,中國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措施,卻帶來嚴重的債務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一四年起中國經濟增長踏入「六」時代,翌年試圖以人為牛市製造財富刺激內需,結果以國家隊入場救市作結,代價不菲。自此當局痛定思痛,致力於去槓桿和推動供給側改革,惟至今房地產泡沫及經濟質量斷層的問題,仍有待解決。
偏偏這個時候,中美開打貿易戰,內地製造及出口業俱受重創,走資潮再現。今年第三季內地經濟增長已放緩至6%,剛公布的十月份工業企業利潤亦按年大跌9.9%,連續三個月倒退。可以預計,製造業低迷的影響,將於未來兩季逐步反映在就業和消費市道上。
吸取了○八年及一五年的經驗,中國至今尚未隨其他央行積極放水谷經濟,對控制槓桿保持了高度警惕。然而,這意味不獨是中國,甚而全球經濟都會受到壓抑。明年中國擬加大開放金融市場,能否彌補內需缺口,且拭目以待。惟見近日在提及未來五年的「十四五規劃」,中國官方提出的要務之一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個「合理區間」的用詞可圈可點,意味未來數年中國經濟墮入「不合理區間」的風險頗大。
雖然中美似乎接近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經歷了近年的發展,投資者都認清了特朗普的善變,加上明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中國牌」必然成美國內鬥的一個重要議題。不過,逆全球化的衝突,受害的不僅是中國經濟,美國以至全球亦不會好過,各地動亂四起,正是一大徵兆。
中美之爭,中國不想打但亦不怕打,客觀上處於被動和不公平的位置。外部挑戰愈大,當局更須重視「安內」工作,尤其要做好民生經濟,確保社會穩定,才有對外還擊之力。
至於香港,處於中美相爭的夾縫中,注定是難避是非。如今中國手上有的是市場、產業鏈和金融這三塊王牌以抗衡美國,香港最迫切要做的是停止內耗,深思在這個全球大變局中,如何能在這三個方面發揮到橋樑角色,始有望保住七百萬人的福祉,免陷於持久的紛亂和經濟衰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