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宜恩威並施 散戶利益須照顧

自香港交易所引入快速除牌機制新規,銳意打擊劣質上市公司後,從去年八月至今,上市委員會已決定將十五家長期停牌公司除牌,當中有十宗正進行覆核程序。若散戶持有相關股份,不但已長期被鎖死資金,更恐血本無歸。有見及此,市場建議設立「逃生門」,既可讓散戶取回一小撮資金,又可為券商衍生商機。監管機構實宜恩威並施,藉此完善金融制度。

近年新股魚貫上市,素質參差,途中更爆出監管醜聞,令一批業務空洞的企業能順利過關,如同打造「殼股」,加上市場興起「被動投資」概念,以月供方式定時購入一批精選股份,尤其是指數成分股,致使一向成交較疏落的細價股更為人忽視,本已脆弱的業務在嚴厲打擊下,更容易因找不到「白武士」而被勒令停牌。

散戶在買賣股份時,基於資訊不對稱,往往因人云亦云或憧憬當炒概念而買入該些股份。雖說投資有風險,但對散戶而言,如果被除牌的股份仍有價值,實不至於「陪葬」。若監管機構嚴打的目標是上市企業管理層,也必須為不能百分百掌握行情的散戶打開「逃生之門」,以免予人大小通吃之感。

再者,面對目前市況淡靜,趁勢為業界拓展商機又何嘗不可?美國就有所謂「粉紅單市場」,簡單來說,就是券商們可買賣包括正在停牌的任何股份,只要有商機,就可以開價,並列明風險自負,也能給予投資者套現機會!舉例來說,有目前仍處停牌階段的在港上市企業,於一五年遭勒令暫停買賣之初,其股份也有在美國相關市場開價,雖然被大幅折讓,但總好過連「逃生門」也沒有。目前香港市場實可來個順水推舟,建立自身的「粉紅單市場」,為券商們開拓多一條賺錢門路。

事實上,隨着社會動盪持續逾五個月,加上外圍經濟未見明顯改善,證券行經營早已陷困。數據顯示,今年截至十月底止,港交所合共接獲十九家證券行在交易所停止營業或交易的通知,數目為近十年新高;過去一年,亦有七家證券行將牌照交回證監會,因已無有效的牌照,不能再在港經營證券交易活動。

誠然,監管機構銳意打擊劣質股份,是為投資者風險關上一扇門,原意是好,惟同時實需打開一扇窗,保障散戶有離場機會,更何況這能完善香港金融市場制度,有利吸引更多國際資金,對激活交投有一定幫助。倘若只懂收緊,弄到「水至清則無魚」,也不見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