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上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無論是國企或民企主導的數據,也雙雙好過市場預期,並且在50盛衰分界線以上,意味有擴張之勢。若只觀察「大數」,或會認為情況可喜,可惜的是貨物出廠價格分類指數已連續數月處於收縮區間,反映中國正向全球輸出通縮,情況未許樂觀!
數據顯示,反映民企為主的財新中國十一月製造業PMI錄得51.8,較十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連續五個月回升,為一七年以來最高;反映國企主導的官方十一月製造業PMI錄得50.2,按月上升0.9個百分點,為年內次高。不過,若細緻地看,財新PMI的貨物出廠價格已連續五個月處於收縮區間,官方PMI相關指標更連縮七個月,即中國生產的「死物」繼續跌價,絕非佳兆。
事實上,反映中國「死物」價格指標,即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成全球最重要數據之一!該數字截至十月已連跌四個月,更創下一六年以來最大跌幅,目前PMI正預示着十一月PPI也難有起色。除了反映中國經濟放緩、本土需求疲弱,以及產能過剩外,更代表製造商生產的產品更便宜,短期而言,各地消費者或許會覺得是好事,因聖誕節的應節「死物」價格難以上漲。不過,當購物黃金檔期過後,必然是壞事!由於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其產品跌價,致使美國、歐洲、德國、日本、南韓等競爭對手也不能大幅加價,形成全球PPI集體轉弱。舉例來說,中國出口至日本的機械、金屬、衣物,以及化學品價格持續下跌,連帶美國、德國,以及南韓也是如此。根據往績,目前情況猶如一四至一六年,當時中國的出口貨品價格下跌,令環球央行要想盡辦法催谷通脹。
通脹不振,意味着企業產品難加價,盈利必然受創,隨之而來是打工仔加薪幅度必然低企、甚至要面對減薪、削工時,之後就是消費下跌的惡性循環,故通縮又被視為「賤物鬥窮人」。
目前日本、德國,以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即使瘋狂印鈔,也未能令通脹升至2%的央行目標,原因之一就是中國製造業貨物出廠價格升不起。因此,除非看到中國PMI內的貨物出廠價格分類指數重上50盛衰分界線以上,繼而帶挈PPI回升,否則全球貨幣寬鬆的環境會持續,惟放水過度後,一旦通脹突如其來,恐淪為覆水難收之困。
事到如今,全球共同要面對的難題不單止經濟放緩,更包括不斷放水也沒有通脹的困局,投資者看PMI整體大數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分類價格指數,才能真正掌握全球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