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新股浪接浪 最怕欠缺多元化

香港新股市場去年憑着阿里巴巴上市,再成為全球集資王。展望今年,市場憧憬繼續有美國上市的中資科企來港掛牌,表面上看似是美好的願景,但若過於側重單一地區和產業來源,則非好事。這些年經濟依賴「飯來張口」的惡習,已換來今天的惡果。新的一年要重新出發,就必須着手鞏固市場基建及專業服務等各項競爭力,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多元化的特色,爭取更多不同國家的企業來港上市,方為上策。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香港地緣政治風險明顯上升。為了減少美國一旦對中國開打金融戰所帶來的風險,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於去年十一月來港作第二上市,令當時備受社會動盪事件影響的香港金融市場成功扭轉弱勢。

今年或再有在美上市的中資概念股來港,顯見這批內企正以香港作為後備境外融資平台,理論上香港可受惠這些新股客源,金融業和投資者亦會因而得益。此外,內地加快H股全流通,有助省卻中國企業架構重組等成本,吸引更多內企以H股形式上市,改善港股流通性,都是市場的樂觀宏願。

但實際上,即使中美本月能簽訂首階段貿易協議,並非代表兩國的角力就此完結。大量美國上市中資股來港上市,亦必然引起美國的關注,別忘記在通過香港人權法後,美國還有這張「香港牌」可出。再講,如今中國傳統經濟下行壓力大,新經濟發展必然存在泡沫,香港接收了這些企業後,一旦外圍波動,港股風險必然增加。是福不是禍,是禍擋不過!

事實上,中國今年會加大開放金融業,三月將推新修訂的證券法,旨在加強外資信心,並吸引更多企業回流上市,顯見香港並非內企唯一選擇,尤其是社會動盪至今尚未平息,在企業眼中也是一個須予考慮的風險因素。至於H股全流通,市場的期望並不大,反而要關注流通股份供應大增後,市場是否有足夠的承接力。

說到底,一個水池必須常有新水,魚兒才能存活。如今香港經濟正在尋底,社會不安揮之不去,走資壓力未退,外圍形勢兇險,可說不是一個理想的投資氣氛,要吸引新錢流入,談何容易。大量中國新經濟股在港上市,若處於大牛市,自然是錦上添花;但目前港股信心脆弱,成交不算活躍,新股供應大增或會對市場構成壓力。除了港交所可以受惠上市費收入增加外,其他市場參與者不一定能夠獲益。過分樂觀,必自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