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通通氣

今年在日本橫濱舉辦的亞太經合會,馬英九連續三度指派連戰以「領袖代表」身份出席。由於馬英九的身份具有高度敏感性,所以在世界領袖級的會議由連戰擔當重任,尤其是兩岸高層在國際場合的對話,連戰扮演的角色作用愈形重要。連戰在會中曾提出希望台灣的領袖也能前來參加,但沒有獲得北京的回應。

在此會議中備受矚目的是連戰與胡錦濤的會面,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關於兩岸關係的探討。因為馬英九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的改善讓馬政府得以推動活路外交,台灣民眾最關切的是國際社會的參與。

其實,二○○五年「連胡會」所達的五項願景,就提到要商談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尤其在東京影展所爆發的名稱風波,兩岸不愉快收場,也令台灣朝野耿耿於懷,希望藉此次「連胡會」澄清北京的態度。連戰對胡錦濤明白表示,台灣希望擴展國際經貿發展空間,胡錦濤回應說:「對於涉外事務,包括台灣民間組織參加非政府國際組織問題,應由兩岸協商,兩岸『通通氣』可避免不必要的內耗。」

「通通氣」之說有不同的解讀,一是兩岸好商量,事前溝通一下就好,但如果台灣參與非政府組織的活動也需與北京溝通,則就局限了台灣的靈活度與自由度。台灣參與文化、環保、婦女等國際組織活動已行之有年且有既定名稱,今後是否需與北京溝通,如一切從頭來過,豈不代表北京似鬆實緊的對台政策,也象徵北京在處理兩岸問題,有計劃有步驟一步步向前邁進。

在東京影展事件發生後,台灣內部天真地解讀江平是個憤青乃個人的粗魯表現,實則其是護守北京的立場原則。大陸應了解台灣人民對參與國際社會與活動的迫切需求與高度期待,實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