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台灣傳媒一甲子

國民政府遷台一甲子,台灣有許多企業也成立了六十年,見證台灣一甲子風雲,尤其是傳媒,在社會上發揮了第四權,監督政府在開放的路途中前進。在威權時代,媒體要秉持言論自由和讀者知情權,去衝撞當時的戒嚴界線,促進政治民主,追求社會公平,揭發社會不公現象,可說是能言人所未敢言。

《中國時報》的余紀忠董事長雖已作古,但他理性求進步的理念,善盡監督政府的政策,帶領台灣傳媒事業走向開放自由的風格,展現了知識人的風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擔任《中時》香港特派員,以媒體人的身份見證大陸改革開放,也在兩岸互動的歷史上,因職務關係,發揮了小小推動作用。在兩岸極端仇視對立時期,因在港之便,可返鄉探親,感受到親情鄉情的激盪,也了解當年追隨國民黨政府軍到台灣的老兵的心情:少小離家,在垂垂老矣之時,思鄉情切。這種落葉歸根之期盼撼動我心,於是為此發聲,發表一篇篇促請開放老兵返鄉的文章。

當時,這還是禁忌的話題,然而余董事長來電給予最大支持,囑我不必顧忌,盡量發表。諸多的呼喚終於匯集為輿論的力量,一九八七年底政策開放,老兵終得返鄉,感激的老兵們頒給我「老兵之友」的獎牌,並邀我同行,作為第一批返鄉老兵的見證者。飛機在上海降落,見到相隔半世紀的家人,其激動感人的場面,豈是老淚縱橫的老兵所能控制?這一幕在心中永難忘懷。

過去因為兩岸政治上的敵對,音訊阻隔,在余董事長的主掌下,讓我在香港以一篇篇的長文分析大陸的現狀與發展,讓香港成了台灣的窗口。兩岸的發展正循着多年來努力的軌道前進,在此謹祝台灣大小傳媒六十周年,見證紀錄台灣成長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