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內地消費革命

最近「十一」黃金周,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大增,顯示出香港作為內地旅客消費場所的重要性,隨着內地居民收入上升而水漲船高,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香港經濟的轉型趨向。

二次大戰後香港經濟轉型多次,首先從傳統的轉口港變成工業生產的出口經濟,完成本地工業化。上世紀八十年代製造業北移,第一步是北移者轉型為加工貿易,第二步是香港本土經濟轉型為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北移的加工貿易。

其實,香港的非工業化過程頗長,從九十年代至今是生產性服務業從盛至衰,看來明年深圳的貨櫃碼頭運量會大大追上香港,作為港口,上海早已超越香港。這個過程同時是香港本土經濟的金融化、地產化,若依此趨勢,香港從多元化,退縮至國際金融中心或中國的海外金融中心,其餘的產業、經濟、就業便會快速「陰乾」。

但中央政府的個人遊政策救了香港,今年開始,應該是香港轉型為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居民的消費地,消費性服務業成為主導。在過關和交通進一步方便的發展下,更多的內地居民來港消費,且再不會是單純的暴發戶作風(只購珠寶名錶奢侈品),而是在香港全面的消費、生活方式的消費。由此香港本地企業和就業的得益將會擴大,惠及更多的服務行業和就業人口。

內地正出現影響深遠的消費主義革命,反映着中國經濟的增長,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香港應是最大的得益者,且看我們如何取捨。